国家统计局滨州调查队对107名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孩子的家长开展调研显示
滨州儿童青少年消费市场活力显现
但在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网络消费等方面存在诸多隐忧,提升消费动能、保障消费权益需多方协同发力
本报记者李伟伟通讯员刘佳佳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儿童青少年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滨州市儿童青少年消费现状,国家统计局滨州调查队对107名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孩子的家长开展问卷调研,并与部分调研对象进行访谈交流。调研显示:滨州市儿童青少年消费市场活力显现,但在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网络消费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隐忧,提升消费动能、保障消费权益需多方协同发力。
“童”潮涌动,儿童青少年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儿童经济潜力凸显,消费市场规模扩大。随着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儿童消费市场展现蓬勃生机,也预示着一个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的消费蓝海正在加速发展。调研显示,70.1%的受访家庭每个月为孩子花的钱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超过20%,7.5%的受访家庭育儿支出占50%以上。从消费重心看,为孩子的花费主要集中于食品(80.4%)、教育培训(76.6%)、学习用品(71.0%)等基础领域,体现出“健康优先、教育为重”的消费理念。
消费渠道多元拓展,网络消费崭露头角。随着技术驱动与消费习惯变迁,消费场景从线下商铺向网购平台拓展,消费渠道更加多元。调研显示,为孩子购买食品和日用品时,家长倾向的购买渠道中线下商超占比78.5%;网上综合商城(如淘宝、京东等)占比70.1%;社区便利店、品牌专卖店、直播带货分别占比35.5%、23.4%、19.6%。
儿童自主网络消费初显,26.2%的孩子有网购行为,53.6%月消费低于100元,主要用于玩具、学习用品及食品,但存在3.6%的月平均消费1000元以上的个体案例,需关注低龄触网风险。
品质育儿理念盛行,儿童消费话语权增强。调研显示,对于孩子的消费,家长注重的因素前两位依次为质量与安全性,占比分别高达94.4%和90.7%,凸显出家长对儿童健康的刚性需求。
消费隐忧频现,家长消费信心待提振
舌尖“隐患”,儿童食品安全备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是家长们最为关切的问题。调研显示,92.5%的受访家长担忧食品成分不安全(如过量添加剂等);77.6%担忧食品配方不科学(如高油高糖、成分单一等);63.6%质疑贴上儿童专用标签后“溢价”;52.3%担忧食品广告宣传噱头大于实质。
此外,随着“校园餐”问题频现,家长们对于在校或课后托管饮食顾虑重重。调研中,在被问及对孩子在学校或课后托管等地方用餐有哪些顾虑时,排名前4的选项分别是担心过多使用预制菜(78.5%)、担心食材来源不明或不新鲜(72.9%)、担心食品卫生条件差(65.4%)、担心营养配比不均衡(57.0%)。此外,还有部分家长担心集中用餐容易传染疾病等问题。
学海“迷雾”,教培市场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教培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愈发突出。调研中,66.4%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参加的课外辅导班(含早教、托管、课后培训等)存在教师资质不明、流动性大、专业素质不足问题,61.7%认为定价过高,44.9%认为实际情况与广告宣传差别大。
网络“漩涡”,平台消费风险需警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开放网络环境中滋生的诱导消费、不良信息、隐私泄露等诸多问题容易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产生损害。调研中,72.0%的家长担心网络诈骗问题;70.1%认为平台有诱导性消费设计(如直播打赏、弹窗广告等);66.4%认为未成年人身份认证机制存在漏洞;52.3%认为个人隐私被平台大量收集增加安全隐患;46.7%反映虚拟商品交易售后维权难。
消费“困境”,侵权问题下的维权艰难。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在儿童消费市场较为突出。62.5%的受访家长遭遇过广告宣传与实物不一致问题;50.0%反映收到假冒伪劣产品;37.5%反映商家泄露消费隐私。
相较于成年消费,儿童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导致维权困难重重。调研中,62.5%的受访家长反映维权时间精力等成本较高;56.3%反映孩子太小,难以准确反馈商品质量问题;43.8%反映申诉举证难。
多管齐下优化供给,打造儿童放心消费阵地
调研显示,优化消费环境,保障儿童消费权益,还需要多方发力,打造儿童放心的消费阵地。
强化儿童消费市场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针对儿童青少年消费品制定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加强对相关行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促使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服务,积极解决消费者合理诉求。
压实平台审核主体责任。2024年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平台需阻断诱导性消费链路,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对此,平台应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审核管理,确保商家资质合法、产品质量可靠。对于网络诈骗、诱导性消费设计等问题,平台应建立健全防范机制,加强技术监控和人工审核,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同时,应完善未成年人身份认证机制,保护个人隐私安全,避免虚拟商品交易售后维权难等问题。
构建消费维权多元支持体系。各相关部门应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儿童消费动态监测系统,对异常消费模式、高风险产品进行智能预警。同时,建立儿童消费维权绿色通道,简化投诉流程,降低举证门槛;推动行业协会制定儿童消费品退换货特殊规则,对质量问题实行“先行赔付”。另外,还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提升儿童及家长的消费维权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