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熙(1594年——1669年),字五弦,号长白小樵,今邹平市临池镇古城村人。其祖父迁居长山城里,其父亲又迁居周村西傅家庄。晚年,李化熙居住周村,去世后,埋葬在古城村南的祖坟,系赐葬,坟茔高大,百姓俗称李尚书坟,有高大的牌坊和众多的石人石马。他下葬时,当地的百姓商贾自发祭奠,哭声震天,全县绅衿百姓联名上书请求崇祀乡贤祠。二十年后,当地人又为他立了感恩祠祭祀,有刑部左侍郎、淄川人高珩撰写的《大司寇五弦李公感恩祠碑记》传世。
出身与仕途
李化熙少年时代,一直随家族居住长山县城,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十八岁考取秀才。天启四年(1624年) 考取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考取进士,初任湖州推官,一步入官僚队伍就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才能。他平反冤案,整顿租赋弊端,地方群众大得实惠。崇祯十二年(1639年)丁父忧,补任河间府推官,再升任天津兵备道。他从严整顿军备,裁汰老弱、补录精壮,节省粮饷,修缮城池,疏浚河道等等,次第举行。适逢旱年,饥民遍地,他主持在各地设立粥厂,救济河北、山东、河南灾民数十万,深得人心。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化熙被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未及到任,又被任命为陕西巡抚。上任途中,因为李自成大军正准备进攻京城,崇祯帝再晋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督榆林三边,统领十万大军,总管西征军务。实际上,他率领的标兵不满千人,接到诏书,他感到无力回天,因此痛哭流涕,无可奈何地说:“不用臣于方事之时,而用臣已败之日,此臣所以仰天泣血而无可如何者也。”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后,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时天下形势混乱,军队方向不明,他索性带领队伍返回家乡周村一带,静观事态变化。当年六月,李化熙即投降清朝,是较早归顺的前明高官,清政府立即任命他为工部右侍郎。顺治二年(1645年)再转为工部左侍郎,顺治四年初,再任兵部右侍郎,顺治五年,再转为兵部左侍郎,来年,加右都御史衔,顺治八年(1651年)加太子太保衔,九年晋升为刑部尚书。
李化熙乃明朝封疆大吏,也曾号称拥兵数万。在清朝为官期间,他为人谨慎,满洲贵族对他也比较满意,因此官职一路高升。他曾上一特疏,请朝廷恢复朝审制度,派遣恤刑官巡治各地监狱。顺治十年(1653年),他以奉养年迈的母亲为名,告老还乡,在周村的傅家庄建设了府邸。当时,清朝立足未稳,汉族百官皆惴惴不安,无人敢提出辞职还乡,李化熙是第一人。
李化熙是六部主官之一,但清朝实行的是满汉双尚书制度,汉人尚书受制于满人尚书,他很难有所作为,实际上也无多大建树,反倒是晚年在家养老期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家居时期,他与乡亲们关系融洽。他一反高级官僚怕引起纠纷而闭门不出,安享晚年的旧传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常把长山知县请到家中或长白山别墅中宴饮叙谈,与地方文人墨客诗酒唱和。他不修边幅,十分好客,即使平民百姓登门拜访也出门相迎,笑谈之间,他诙谐幽默,宾主都十分尽兴,当地群众也对李府特别友善,言必称“太保李公”。
豁免田赋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山东一带造成人口巨大损失,百姓流离失所,荒地增多,编户减少。在长山县有1600多顷荒地,田赋却仍要摊派在农户头上,百姓苦不堪言。官员考核政绩,也要将催缴田赋纳入指标,官民皆苦。李化熙回到家以后,通过调查研究,向山东巡抚陈述利弊,请求朝廷,豁免长山百姓田赋,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湖州断案
李化熙任职湖州时,早年曾有商人在寒山遇到盗贼,被抢劫了五百匹绢,上司严令破案,地方捕快被逼无奈,就胡乱指认徐巘和他家的奴仆十余人应付责罚。徐巘遭到严刑拷掠,屈打成招,又追查赃物,他拿不出,只得胡乱说已经销毁了。
此案被详细记录在案,已经有十九年了。李化熙查阅卷宗,感觉十分可疑,再查阅其他地方的盗窃案件卷宗,发现有关于寒山抢劫案的记录。这时,徐巘等人已经相继死在监狱里,只有一名老家人金忠尚在。李化熙立即释放金忠,并在其案卷上饱含深情地写道:“徐巘等人含冤去世,不能因为他们已死就可以不昭雪。徐巘!徐巘!你地下有知,可以瞑目了。”都察院的御史听说这件事后,极力称赞他,认为能够查出数年前的疑案,为死者昭雪,非李化熙不能。
李化熙曾经任湖州府德清县知县,丁忧离任时,百姓送行的队伍阻塞了道路,人们为他立生祠,与谢安、颜真卿、苏轼一同享受祭祀。
津门断案
李化熙在天津时,有一次,一位新媳妇出嫁未满月而毒疮发作,其公婆怀疑媳妇在娘家时行为不轨,因此将其赶出家门。新媳妇不服,告到官府,地方官员不能判决,就将此案交给李化熙。
李化熙问新媳妇:“你出嫁时,是自己家里人给开的脸,还是请的外人?”新媳妇回答说:“请的外人。”李化熙立即派人将那位给新媳妇开脸的妇人带上堂,用烧酒洒脸,立时,妇人脸上的毒疮瘢痕清晰可见。李化熙叹息一声说:“审案若不谨慎,就会制造冤案。这位新媳妇本来是被开脸工传染的病毒,哪里有什么私情啊!”
真相大白,新婚夫妻含泪致谢。一时,李化熙被人们奉为神明。(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