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4日
于慎德:浴血杀寇 誓死抗日
本报记者丁春贵整理
文章字数:1,560

  于慎德,又名于敬庵,1907年出生于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于家村,系沾化党组织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于慎德8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品学兼优。1927年考入无棣县立第一高级小学。该校教师李济仓系中共党员,在教学中积极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政治主张。在其言传身教下,于慎德初步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
  1930年,于慎德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在校期间,他参加了爱国志士石景芳组织的“同学会”,通过创办进步刊物,撰文揭露社会黑暗,同时投身学生运动等进步活动。
  1933年,于慎德自省立四中毕业后,考入北平师范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组织同学研讨救国救民之道,踊跃参加学校的各种进步活动,其革命思想得到显著深化。
  1935年,于慎德从北平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经校方推荐进入山东省临沂土地陈报所任职。该机构系国民党政府为增加粮税、清查隐匿土地而设立的行政单位。工作中,他目睹该所工作人员欺压贫苦农民的现象,多次提出多做有利于贫苦群众的事等改革建议,但均遭所长严词拒绝。他毅然辞职返乡,先后在于家村、楼子庄等村任教,后在无棣车镇高小任教导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于慎德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武装抗日救亡运动。同年9月,经中共地下党员关星甫介绍,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向青年学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同时组建学生宣传队,积极宣传党的抗战方针政策。
  1938年,于慎德在沾化地区秘密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先后吸收王振民、于寿山、于守刚等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他在本村建立了沾化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于家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沾化二区区委书记。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于慎德用毛笔书写宣传标语和传单,组织党员群众广泛张贴。在无棣县党组织的协助下,成功获取一台油印机,显著提升了宣传材料的印刷质量和数量。
  1939年5月,为巩固津南抗日根据地、开辟鲁北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冀鲁边区特委分设为津南地委和鲁北地委,同时成立鲁北行政委员会。同年7月,无棣县第二次组建抗日民主政府,于慎德调任无棣县政府秘书,协助县长刘宝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等工作。
  1940年5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在曹庄子(今属河北省海兴县)遭到土匪武装包围。在激烈战斗中,县长刘宝田不幸壮烈牺牲。于慎德妥善安葬革命战友遗体后,率领其余同志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成功突围,彻底粉碎了土匪武装企图消灭抗日民主政府的阴谋。
  1940年10月,随着鲁北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中共中央北方局为深入推进鲁北地区革命工作,决定将原鲁北地委分设为冀鲁边二地委和冀鲁边三地委;同时,津南地委正式更名为冀鲁边一地委。
  1941年3月,于慎德调任中共庆云县委书记,与冀鲁边一地委及专署机关秘密集结,在宁津县、庆云县、东光县一带领导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初,日伪军纠集力量,对冀鲁边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合围”和“扫荡”,实施惨无人道的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面对极端残酷的斗争环境,冀鲁边区党委及于慎德率领边区军民,以顽强的革命意志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多次挫败敌人的军事进攻。
  1942年6月,侵华日军对冀鲁边区一地委及专署机关驻地大单家村(今河北省东光县境内)实施包围。地委、专署机关100余名干部战士被迫转移至赵家柳林村附近的开阔地带。经过数日激战,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于慎德与专员石景芳率领余部退守墓林,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殊死白刃战。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石景芳英勇牺牲,于慎德身负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于慎德坚贞不屈,最终惨遭杀害。当地群众不顾生命危险,秘密安葬了烈士遗体。1945年沾化解放后,于慎德烈士英灵荣归故里——沾化县于家村。201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于慎德光荣入选。
  (资料来源:大众日报、德州日报、山东英烈网、滨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