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2日
黄骅:血染疆场英名永存
本报记者丁春贵整理
文章字数:1,399


  在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镇大赵村的一处广场上,黄骅烈士的雕像巍然矗立。纪念碑和与黄骅烈士同时牺牲的几位烈士雕像分列两旁,苍松翠柏,肃穆庄严……
  黄骅,原名黄金山,学名黄为有,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凤凰乡良上村。1926年9月,黄骅被选为良上村及周边村庄联合组织成立的儿童团团长。1928年,他加入阳新县赤卫队。1929年春,黄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5月,黄骅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第5军第4纵队团参谋长,先后参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黄骅先后任教导师第3团政治委员、红军大学干部团政治委员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骅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前,改名为“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1937年9月,黄骅被派到晋西南去创建抗日根据地,任晋西南游击支队队长。1938年8月,黄骅调任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兼第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副支队长,为创建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勤恳工作,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4月,黄骅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
  1941年4月,黄骅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负责组织冀鲁边区的抗日活动。来冀鲁边区之前,黄骅称得上久经沙场。初到冀鲁边区时,他首先面对的是战斗地形的改变。该地区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少奇曾用“南邻济南、北迫天津、西胁津浦铁路、东据渤海海岸”来形容冀鲁边区战略位置之重要。正因为如此,日伪军在此区域大肆修公路、建炮楼、抓民夫、抢粮食,抗日根据地不断遭到蚕食。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严峻形势下,黄骅灵活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其一点”的作战方针,频频出击,不断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其中,“旧城大捷”是黄骅来到冀鲁边后运用游击战思维指挥的一场经典游击战例。在黄骅的筹划下,八路军部队悄悄包围了旧城据点。6名战士化装成当地农民,以贩卖瓜果为掩护潜入据点内部。他们抓住有利时机拿掉岗哨,切断通讯线路。随后,八路军战士里应外合,一举攻克该据点。当敌军援兵赶到时,八路军早已安全撤离。这场战斗历时一个多小时,共击毙日伪军5人,俘敌35人,缴获枪支若干、小炮2门。
  在黄骅的率领下,冀鲁边区部队在两个团的基础上,又扩编了一个团。同时,利用缴获的战利品,还装备了一个直属连。由于该连战士人人头戴钢盔,被根据地军民称为“铁帽子连”。他还组织打通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的联系,使得两个根据地之间“海上有通道、陆上能联系”,各县普遍建立地方武装,仅新海县大队就从十几个人发展到上百人。
  1943年6月,黄骅在冀鲁边区坚持抗日斗争期间不幸遇害。事发当日,黄骅正在大赵村组织召开冀鲁边军区侦察通讯工作会议。当日下午会议即将结束时,原为土匪、后被收编的冀鲁边军区手枪队队长冯冠奎,假借汇报工作之名,带人先后骗过村外岗哨和会场警卫,突然持枪闯入会场。当时围坐在八仙桌旁开会的黄骅等同志猝不及防,遭到冯冠奎等人连续枪击,壮烈牺牲。
  1945年,为纪念黄骅烈士,其牺牲地大赵村所在的新青县更名为黄骅县(1989年撤县建市)。从此,英雄的名字与他以鲜血和生命相搏的这片土地朝夕相伴。黄骅烈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在当地广为传颂,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1953年,黄骅烈士遗骸由黄骅县迁葬至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黄骅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沧州日报、滨州文明网、黄骅市政府网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