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任斐报道)6月25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育强企业主体释放创新潜能”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科技局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竞争力,构建与我市产业相适应的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目前,全市69家“冠军产品”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84%。
做“优”主体,推动企业增量提质
在具体的工作中,市科技局坚持深化梯次培育,印发《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分类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探索实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分类管理,助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四有”标准研发活动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摸底调研规上工业企业1445家。
坚持突破关键技术,择优推荐20个项目申报2025年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启动2025年度滨州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工作,共征集提名项目140项;京博中聚新材料有限公司“世界首个非粮生物基衣糠酸酯橡胶进入万吨级产业化阶段”成果纳入山东好成果专报,并呈报省委省政府。
坚持积极对上争取,开展2025年度市级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申报工作,预计落实补助资金784万元;我市112家企业和1家孵化载体共获省“小升高”奖补资金1145万元;立项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6项,获批省拨资金750万元;在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中,8家企业获优胜企业,共获奖补资金222万元;向省科技厅提名202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1项,目前均通过形式审查,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做“强”能力,加速企业成果转化
聚焦平台建设,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成功揭牌,目前已立项项目12个,投入研发经费超2亿元;我市1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参加2024年度绩效评价,3家单位获“优秀”等次,数量位列全省第三;赛高粉末技术(滨州)有限公司成功备案院士工作站,成为2025年度全省首批院士工作站之一。
集聚创新资源,举办滨州科技大市场“渤海科转赋能汇”暨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滨州站)活动,转化落地项目6项,总签约额达2390余万元;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山东省赛,集聚大量产业及市场资源,为我市低空经济企业提供了展示、应用的舞台,加快塑造低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畅通银企桥梁,按照“企业提需求、政府搭平台、银行供支持”思路,致力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先后与23家银行建立合作,10个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持续提升企业拟申贷信息的推送效率,季度备案改为月度备案,周期压缩至三分之一,上半年累计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4笔、共计5.05亿元。
做“细”服务,营造企业创新生态
提升科技服务,建立科技服务业纳统企业培育动态监测机制,每月对纳统情况进行调度,目前已纳统企业3家,在库培育企业10家;建立“开网前预调度、开网期间日调度、关网后分析提升”工作路径,截至目前,科技服务业每月营收增速均达到两位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数字赋能,用足用好科融信服务平台,把企业的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作为增信指标,将科技“软实力”变为融资“硬通货”,截至5月30日,我市入驻科融信平台的企业数量达2089家,列全省第二位;积极向企业推广科技文献服务云平台,累计提供免费科技文献15.25万篇,下载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
精准招商引资,在2025国际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博览会及第十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设独立展区,共展出53件产品,吸引300余家企业洽谈交流;高新区中翔(山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中大型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项目”通过市投促中心系统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