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贾海宁
清晨,城乡健身广场,闪动着运动者的身影;午后,城市书房、农家书屋,敞门迎接读者;傍晚,干净整洁的村居,文艺演出启幕……今年以来,沾化区聚焦“文明沾化、渤海名城”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文明培育:教体赋能凝聚向上力量
沾化区金海四路以南,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沾化区第三实验学校建设正酣。“预计2026年7月‘交钥匙’,将提供1800个优质初中学位。”沾化区第三实验学校校长侯鹏说。
将文明培育融入“教育名城”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生态和谐优美、教育治理体系优化、学校发展特色优质、校长办学水平优异、教师能力素养优秀、学生综合素质优良”的目标,是沾化文明培育的“先手棋”。
在沾化一中三楼教室里,美术教师田敏正带领高二学生在上剪纸课。盐田风光、冬枣产业……学生们把日常生活场景变成剪纸作品内容。一旁的弘毅版画工作室里,静静地摆放着学生们的作品,马耀南、马千里等早期革命人物的故事成为版画主题。“将红色文化与美育教育结合,是学校在青少年思想引领方面的创新尝试。”版画教师刘菲菲说。
近年来,沾化全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全区160个城市小区健身场地覆盖率100%,12个乡镇(街道、海防)“两个一”工程及438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100%,各类体育场地总数超1300个。城市体育公园、乡村健身广场、百姓健身屋遍布城乡,处处可见群众在享受运动。“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增强协作意识、锤炼意志品质,同时激发积极情绪。”沾化区教育和体育局现代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姜志强介绍。
公共服务有力,特色赛事“出圈儿”。前不久,沾化区首届半程马拉松赛在下洼镇激情开跑,赛道串联秦口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文明村东平村、下洼生态旅游园等地标,在选手入场处展示沾化“非遗”、冬枣酒、枣木雕刻等特色产品,成功打造“赛事+旅游”“赛事+文创”消费场景。据了解,这类赛事,沾化今年计划举办千余场,累计参与人数将突破20万人次。
文明实践:文化浸润养心智育情操
沾化城区富城路商铺林立,自今年4月起,该商圈悄然增添一处占地300平方米的职工书屋。“社会效益优先,沾化区总工会收回原先出租的‘两元店’用房,引入第三方,开办这家藏书万余册的书屋,让职工们共沐‘书香’。”沾化区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宪国说。
午后,街面喧闹燥热,书屋却清凉宁静。阅读区屏风分隔出的独立空间,陈列着儿童文学、经管、军事等各类图书;交流区特设阶梯座椅和彩色坐垫,供沙龙活动使用。“中午12点开放至晚8点,常有家长带孩子来读书、学习。”工作人员刘佳文说,书屋自成立以来,已举办主题阅读、文化沙龙、专家讲座等活动9场,吸引职工及子女300余人次参与。
职工书屋同时挂牌城市书房。在沾化,类似的城乡书房共有8处。黄升镇堤圈村拥有全区最大的乡村书房,占地4000多平方米,藏书5万余册。入口处一本长4米、宽2米多的巨型《颜子家训》,需两人合力方能翻阅。该村探索出一条以礼孝家风涵养淳朴民风的乡村治理新路,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沾化区还“见缝插针”设置漂流书屋,让群众“抬腿就到、推门就进”。冯家镇驻地的晴雨书画社是一所私人培训机构,沾化图书馆在此设立藏书2000余册的漂流书屋,并定期更换书目,让参加培训的学生和接送孩子的家长随时有书可读。
在沾化,文化供给用心思,文化创新更具生命力。今年4月,沾化区委宣传部报送的《渔鼓声声唱新风移风易俗吹遍野》成功入选全省移风易俗工作案例选编。据了解,此前该剧下乡试演场场爆满,今年经精心打磨,将在全区438个行政村巡演。
如何让移风易俗从生硬说教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沾化的答案是:文化创新创造,形成直抵人心的力量。以渔鼓戏为例,沾化已打造出一系列精品,比如,塑造古代廉吏的《郑板桥》、展现革命文化的《煮海》、弘扬家风家教的《今夕何夕》,以及倡导破陋习树新风的《老邪上任》《如此孝顺》《闹婚》《好亲家》《老人心》等,其中讲述“零彩礼”故事的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还入选了中宣部“文明实践我行动,电影文化进万家”新春公益展映活动。
“两家矛盾终得消,法理交融解烦忧……”富源街道一处农家小院里,渔鼓戏法治短剧《“臭”事变“香”邻》正在拍摄,创作者是文艺社区主任赵连珍。聘任“文艺村长”“文艺社区主任”,是沾化区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中的创新,以便精准对接扶持重点村居。沾化区还创新开展“滨州色彩·艺说沾化·风物写起来”系列活动,连续举办乡村振兴主题歌曲创作、“山乡巨变”文学创作、“新八景”写生创作等重大文化活动,创作优质文艺作品万余件。
文明创建:
“我为群众办实事”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近年来,沾化区出台多项举措,将文明创建落细到民生实处。富源街道小房村村西,草木成荫,波光粼粼。这里有个“西山”,是该村利用沾利河的清淤土方堆积并绿化形成的,如今成为周边居民打卡地。“西山”旁,小房村建起11座白墙黛瓦的敬老房,供村内低保户等群体居住。敬老房附近,是孝善食堂,每周三次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不远处,村里新建了“人生记忆广场”,放置了爬行、学步、拄杖等人生七阶段的雕塑并附说明,启迪人们热爱生活、尊老爱幼。“村子干净了,大家就不舍得乱扔垃圾。村集体关爱老人,子女就不好意思对老人大声说话。”小房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成说,村里建成公墓,红白理事会靠前服务,没人大操大办,向上向善的民风自然就形成了。
“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沾化注重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走进下河乡刁家村“心安”超市,但见货架上摆放着电饭锅、电吹风等数百种商品,文明户来此采购,星级越高,折扣越大。超市一角,有“禾苗加油站”和“乡里乡亲开心桌”,孩子们可凭在学校获得的奖状兑换经典书籍和精品文具;大人可以说说“急难愁盼”的事,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会第一时间响应解决。
郭芳是这家“心安”超市的筹建人,也是下河乡137名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服务队成员之一。服务队由101名机关干部、27名村党支部书记、9名乡直部门负责人构成,精准对接辖区5235户群众。近年来,服务队在全乡推广“幸福人家”评星定级管理模式,同时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099条,为群众办实事425件。“干部逐户走访、逐户解难,优良的党风和工作作风能有效激活群众自治内生动力。”下河乡党委书记李冰说,“广大群众在生活上越来越好,精神上就越来越富。”
夜幕降临,刁家村文体广场上,笑语欢声,秧歌舞起。从文化供给到价值塑造,从文化创造到文明实践,一幅贯通城市与乡村、联结物质与精神的文明画卷,正在沾化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