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5日
滨州聚焦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打造“一网统飞”模式
一城一平台 一键飞全城
本报记者樊飞孙文彬通讯员王明然
文章字数:1,235


  当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低空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最后一公里”亟需打通。提高政务领域无人机使用效率和解决重复投资建设问题就是其中一个。
  去年以来,滨州新能源集团在市低空经济产业链专班的领导下,以无人机机场建设为基点,统筹建设低空智能感知一体化平台,“修天路”;打造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深耕低空经济数字服务,“筑天网”;布局低空经济制造产业,“造天车”。
  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滨州新能源集团先行先试,统筹资源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参与社会治理,打造了“一网统飞”的滨州模式。该模式成为全省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引来国内30余家单位考察洽谈合作。
  修“天路”:网格化部署无人机机场建设,为打造低空经济场景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无人机机场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承载平台,是实现无人机“飞得起、落得下、管得住”的核心硬件。通过无人机机场建设,可以实现全市低空应用场景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招引更多无人机企业落户滨州。
  目前,很多部门都保有一定数量的无人机设备,同时还配备专业人员,但是使用无人机的场景比较单一,使用频率较低。要推进应用场景布局,加快低空经济发展,必须握指成拳,形成优势资源,产生集聚效应。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24年9月13日,统筹建设无人机机场专题会议召开。会议要求,由滨州新能源集团作为投资主体,负责全市无人机机场建设、运营和管理,市直部门、单位通过市场化方式有偿使用。
  会后,滨州新能源集团闻令而行:一手抓硬件,主动与各县区对接沟通,科学分析精准选点,完成全市无人机机场规划编制。按照滚动建设原则,首期建成多旋翼机场20处,涉及主城区、高新区和博兴县。一手抓软件,开发建设全市低空智能感知一体化平台,实现对无人机机场的实时在线调用和管控,自研30余种AI算法,具备拓展各种应用场景能力。
  2025年1月10日,滨州市低空智能感知一体化项目首飞成功,获批并到账专项债资金2400万元。
  平台运行以来实现广泛高频应用,已累计安全飞行16929公里,高效服务重大节假日、高考期间的安全维稳和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并打破传统模式,创新开展建筑工地、化工园区日常监督巡检,以及城区地图3D建模、国土资源测绘等工作。
  “购买平台服务就像‘拼多多’,使用的单位越多,成本就越低、服务费越低,有效解决了无人机购买和使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滨州新能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洋表示。
  目前,二期机场建设已启动,将通过增加轻量化运载板块,改造升级本地服务器等手段,实现全市各县区全覆盖和应用场景新拓展。“项目完成后,全市任何地点发生事件,5分钟内事件画面反馈到平台终端。”滨州新能源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巩萍介绍。
  筑“天网”:“一网统飞”滨州模式实现一个平台服务万千场景
  “滨州交警提醒您,前方发生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请过往车辆减速慢行。请事故车辆做好安全防护,使用群众自拍保险直赔模式处理,快速拍照立即撤离现场,谢谢配合!”这段来自无人机的喊话,正成为滨州交通事故处理工具箱里的常规手段。 (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