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4日
滨州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全生态全产业链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扬帆低空经济 铸就产业发展新高地
本报记者董锋磊通讯员周小燕刘仕玉
文章字数:3,199







  “机身的每个部位均采用一体压铸技术,并选用新型碳纤维材料,在保障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在滨州高新区无人机智能共享加工中心,汉来(滨州)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广亮向记者介绍道。
  6月21日,汉来(滨州)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第7架H713-500型固定翼无人机正式下线。该订单共包含10架同型号无人机,目前仍有3架待生产,预计将于今年7月交付海南省客户。届时,这批由滨州高新区制造的无人机将翱翔于祖国的南海。
  “该型无人机具有空中巡航时间长、航程远的特点,最长飞行时间达11小时,飞行距离超过1000公里,可执行海岸线巡检、救援搜索等任务。”路广亮介绍。据悉,这批无人机在交付客户前,还需在滨州高新区专用试飞场地进行试飞测试。
  “加工中心外就是专业无人机试飞场地,出厂即可直接试飞,十分便捷。”路广亮表示,高新区完备的基础设施是该公司一年前选择落户滨州高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4年被称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这一年,“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导的滨州高新区,如何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抓住低空经济的发展机遇,已成为该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局思路之一。
  近年来,滨州高新区致力于率先建成滨州市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先导区、示范区,吸引低空经济优质主体落地高新区,打造全生态产业链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滨州高新区已成功引进16家企业入驻。其中,南京长空科技、成都纵横股份、西安羚控科技等“头雁”企业领飞;天津航大汉来、大同航源众诚、山东吾上航空等“强雁”企业高飞;山东极巨、山东中航、天成皓枫等“群雁”企业齐飞,共同构成了高新区低空经济的强大阵容。
  >>> 全生态布局:以开放协作提升科创实力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与开放协作的双轮驱动。因此,滨州高新区在全生态布局上狠下功夫,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强化政企联动和搭建创新平台等措施,不断提升低空经济的科创实力。
  滨州高新区已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航空学院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及场景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其中,南京长空共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团队、研发平台和试验试制等优势资源和条件,与高新区共同研发多模态异构垂起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大同航源则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高新区共同研发100公斤级以上涡喷航空发动机。
  此类合作不仅为高新区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更构建起低空经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高新区还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创新校企定向培养模式,把高校优秀研究生、优秀导师以及优质项目配置在一起,与滨州职业学院、山东航空学院合作开展无人机系统“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为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滨州高新区持续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科创体系。在平台建设方面,已成立滨州市低空经济研究院,并积极推进山东省工业级无人机制造业创新中心、山东省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等机构的筹建工作。同时,高新区联合山东省人影办、西安富沃德等单位共建“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拓展无人机在人工增雨、气象探测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这一系列创新平台的建立,显著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无人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要素保障:构建低空经济坚实基础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效应强的显著特征,其产业范畴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多个关键环节。为确保产业链完整落地,滨州高新区着力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以试验试飞为核心招引项目落地。
  早在2023年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起势之初,滨州高新区主动对接民航管理部门及空中交通管制机构。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获批4个飞行空域,总面积达3044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空域范围覆盖了黄河流域滨州段至入海口区域,形成了标高300米、1500米和5000米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立体飞行格局。这一广阔而灵活的空域资源,不仅为无人机研发、测试及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整个低空经济产业“链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滨州高新区规划建设总面积497亩的无人机产业园,园区分为飞行区和生产配套区。园区内已建成综合楼、孵化创新中心、科普培训中心、生产制造基地(标准化厂房)、机库等基础设施,全面支持无人机技术的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服务。目前,该园区已被列入《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2025年省级重点项目名单,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滨州高新区为满足多样化航空器运行需求,已建成2.2万平方米的垂起类无人机起降区,同时配备1200米固定翼无人机起降跑道。目前,园区正在推进中长1800米、宽30米的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试验试飞起降场,建成后可满足各类无人机的起降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无论是各类低空飞行器,还是多样的低空应用场景,都需要高效率网联能力。为此,滨州高新区与中国移动成都研究院、中国移动滨州分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建设了18处5G-A通感一体基站,通过集成通信、雷达、算力等核心技术,实现对无人机产业园、龙腾起降场、虎跃起降场等重点项目低空空域的深度覆盖。据了解,这些基站能够精准感知300米以下、1.5公里范围内的空域,实时反馈飞行数据的准确率达99.9%,为各类低空飞行器运行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为做好低空飞行保障,滨州高新区联合滨州市交通局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性质的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并配套了低空服务管理平台和低空智联网平台。
  滨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喆表示,这些平台集成了“感、传、算、控”为一体的无人机监管服务体系,搭载了通过民航局审查的全国首个具有SORA运行风险评估能力的无人机云系统——天城无人机云系统。该系统可为不同场景的航空器提供飞行计划统筹管理、飞行流量集中监控、安全风险应急处置等一站式运营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接收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飞行计划近500条,保障安全飞行2348架次,显著提升了企业飞行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 全领域提速:以市场拓展叫响低空品牌
  据部分研究机构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万亿元。
  滨州高新区以空域资源为基、基础设施为翼、创新生态为核,加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引进优质企业主体、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和营造浓厚产业氛围等措施,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通过承接反无装备挑战赛、推进系列轻小型无人机表演摸底试验等赛事活动,助力企业打通军贸通道。在国内市场培育方面,着力打造黄河巡查全自主作业、血液样本空中转运、人工增雨除雾、海防巡查等“低空经济+”多元应用示范场景。
  在巡查巡检领域,滨州长空与胜利油田达成初步协议,共同搭建油气行业无人机巡检作业体系。与此同时,滨州纵横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通过部署智能无人值守监测系统,实现20公里黄河巡检、两岸防护林巡查的全自主作业。
  在物流运输领域,滨州长空规划了沿海至城区生鲜产品无人机运输航线,同时为市人民医院搭建了东西院区间血液样本专用空中转运通道,实现了快速、灵活的配送服务,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试验试飞领域,滨州高新区开展了西安羚控型号装备试飞验证、航大汉来固定翼无人机质量一致性验证试飞等业务。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累计保障各类飞行2348架次,总飞行时长达1768小时。
  在科普培训领域,滨州长空、山东极巨、山东中航等多家具备民航局认证培训资质的企业,已开展教育培训200余人次。同时,依托滨州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中心科普展厅,组织开展无人机技术专题科普活动,覆盖受众1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公众对低空经济产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如今,一幅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滨州高新区徐徐展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