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4日
杨忠:精忠报国 英名长存
本报记者丁春贵整理
文章字数:1,271

  21岁投身革命,历经多次革命战斗,长征途中身先士卒带领战士探路搭桥,抗战中数次袭击日伪军据点给予沉重打击,为保卫家园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杨忠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革命、奋斗、英勇的一生。
  杨忠,又名欧阳吉善、欧阳忠。1909年9月出生于江西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参加革命,曾任大桥乡少儿部儿童团支部书记、乡苏维埃主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民运科科长。
  1937年,杨忠随军进入华北前线。同年9月,一一五师平型关大捷后,部队转移到晋西,师指挥部成立了民运工作团,杨忠任该团团长。为补充部队兵源,他带领工作团,在晋南洪洞县及附近几个县开展扩军工作。通过发动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了四五千青年入伍,不仅为八路军增编了两个团,而且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杨忠升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补充团政治处主任。
  1938年9月,杨忠随肖华率领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进山东省乐陵。他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地方杂牌军抗日。当时,挺进纵队刚收编了国民党杂牌军曹振东部,委派杨忠担任该部政委。他来到这支复杂的国民党军队,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其既有斗争、又有团结,晓以民族大义,积极发展共产党组织,凭着他的机智勇敢,最终使曹部与八路军合作抗战。
  1940年他任鲁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为开创鲁北的抗日新局面,他带领部队扒铁路、炸桥梁、攻碉堡、除汉奸,坚持反扫荡斗争,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他鼓励干部战士说:“哪怕为鲁北抗战血洒疆场,肝脑涂地,也要将抗战旗帜插到黄河岸上,插到鹊山之巅!”
  1941年,冀鲁边区的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合编为第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杨忠任政治部主任。为执行上级要求冀鲁边区开辟鲁北东部,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将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的指示,教导6旅连续两次“打通”行动受阻。同年7月,杨忠率旅政治部机关、宣传大队、十七团等执行第三次“打通”任务。沿途大造抗战声势,宣传和发动群众。
  1941年9月3日,杨忠率部达惠民县淄角镇、夹河一带。就在再进一步便可以过黄河与南岸清河军区取得联系时,遭到日军包围。9月4日上午,杨忠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杨忠为创建鲁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10月13日,第115师政治部在向八路军总部报告夹河战斗情况的电报中说,2纵队到冀鲁边区,杨忠“即任司令,辗转鲁北,坚持鲁北反扫荡战争,他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对鲁北根据地之创造,建树了无数的功勋”。
  为了缅怀先烈,惠民、济阳、商河三县在杨忠烈士战斗、牺牲的地方建立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并在杨忠烈士的墓碑上镌以“精忠报国”四个大字。1946年12月,为了纪念杨忠,渤海行署在他率领部队开辟的游击区——商河、济阳、惠民三县交界处,新设置一个县,并命名为“杨忠县”。
  杨忠牺牲已八十多年,他的英勇事迹仍在当地传颂。“为我们有这样的革命先辈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奋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家乡人民这样说。
  (资料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