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风情”到“工业探秘”,从“非遗市集”到“梨花盛宴”……近年来,滨州全力打造“滨滨有礼”旅游服务品牌,不断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正以独特的文旅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本期《委员关注》就如何助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激发全域旅游新动能,邀请委员嘉宾建言献策,推动滨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滨州文旅产业焕发多元魅力,呈现飞速发展良好态势
近年来,滨州积极进行全域统筹谋划、跨界融合创新、丰富文旅供给,出台多项提振消费措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不断做强全域旅游特色领域,文旅产业焕发出多元魅力,呈现飞速发展良好态势。
滨州致力打造“处处皆有胜景、时时都能畅游”的文旅新高地,启动百里黄河自驾游风情带建设,串联94公里黄河沿线文旅资源,聚力创建世界级黄河旅游目的地、国家级黄河旅游度假区。积极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多措并举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围绕“游购乡村”主题,举办“乡村好时节”系列活动,让游客乐在滨州、乐购滨州。截至4月底,组织开展系列活动12场,吸引游客130万人次,拉动地方综合消费1.6亿元。
“文旅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扩内需、促转型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滨州文旅项目建设、展会活动开展、旅游景点开发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与省内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和弱项。”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薛希忠说。为此,市政协把“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激发全域旅游新动能”作为专门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期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助力滨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激发市场新活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晓勇告诉记者,消费新业态指的是用数字技术、多媒体等新技术支撑起来的新模式、新体验,如VR实景演示等。全域旅游新动能是指打破过去单纯到景点游玩这种简单的体验模式,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全”,包括全资源的整合、全产业的融合和全要素的提升。目前,滨州基本形成了“一心引领、两核支撑、三带串联、四区辐射”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激发全域旅游新动能”就是推进滨州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引擎”,有利于打破过去县区与县区、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壁垒,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是滨州放大文旅产业综合效益的一把“金钥匙”,是滨州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虽然滨州文旅产业取得了喜人成绩,但是底子比较薄,还处于加速奔跑期。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出入游客多以自驾及大巴为主要方式;接待能力有限,目前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也没有5A级景区,缺少核心吸引力。所以,我们错峰发展,主打‘乡村牌’‘黄河牌’。”高晓勇说。
做大做强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党政有所呼,政协有所应。市政协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成立专题调研组,与旅游企业负责人、从业者、游客进行面对面交流,邀请政府部门、旅游企业、行业专家等齐聚一堂,围绕滨州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探寻解决方案。
市政协委员、滨城区政协副主席崔健调研发现,滨州旅游市场季节性比较明显,沾化冬枣节、阳信梨花节等时间节点是旅游旺季,但是持续性不足。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门票、餐饮、住宿等基础性消费上,文创产品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旅游商品消费较少,服务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创新思路,打造特色品牌是关键。对此,他建议深耕本土资源优势,打造滨州工业旅游品牌。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工业旅游,打造“南进铝谷、北捕盐虾、东看纺织、中品小麦”等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发展格局,发布魅力纺织体验之旅、健康美食品鉴之旅、工业产品创意之旅、工业科普研学之旅、工业酿造品味之旅等工业旅游主题线路。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邀请网红达人宣传滨州、推介滨州。加强与抖音、小红书等深度合作,利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推广非遗、手造等文旅产品,探索打造滨州独具特色的城市IP。
“提升滨州文旅品牌影响力,可以从文旅资源、文旅产品和美食体验三方面做好提质增效工作。”市政协委员宋炜建议,加强与高端专业团队合作,对标国内外知名景区,打造具有滨州辨识度的5A级风景区;开发旅游演艺和沉浸式体验项目,融合旅游与其他产业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宣传推广“食域滨州”小程序,提升守信食品精致度,联合济南、淄博、东营等城市开发专题美食旅游线路,加强区域合作,构建营销联盟。
“激发全域旅游消费新动能,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消费环境优化。”市政协委员周国辉建议,全方位开展文旅消费护航行动,加强经营主体监管和市场整治,深化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坚决杜绝虚假宣传、毁约涨价、强迫购物等现象,让游客放心消费;以更高标准优化提升政务服务,让文旅企业放心投、放手干;强化全域旅游政策宣传与解读,引导全社会提升服务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浓厚氛围。
做好“创新+融合”文章,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
滨州文旅振兴,政协责无旁贷。从概念的解读到实践的探索、从问题的剖析到未来的规划,大家看到了滨州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让滨州文旅消费‘热’起来、‘活’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从三方面发力。”薛希忠建议,一要建项目,滨州文化、历史、旅游等资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需要嫁接到一些项目上或者形成项目,才能成为文旅资源,可以考虑筹划建设高端旅游度假区。如,开发渤海旅游、黄河旅游,筹划建设“千里滨海”“黄河入海”主题长廊,构建起滨州旅游的四梁八柱,增强滨州旅游特色和吸引力。二要进得来。机场、高铁是现在出行的首要选择,滨州高铁开通在即,要及早统筹谋划好城际快速交通、旅游包车、汽车租赁等工作,增强交通通达性。三要留得住,在市区建设客源分流中心,打造市区到各县市区“90分钟交通圈”,把文旅项目串联成串,同时解决停车等问题,真正让外地游客来到滨州有到家的感觉,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
“大胆创新,掀起文旅消费新浪潮;全景融合,激发文旅发展新动力。”高晓勇说,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聚焦统筹协调、同向发力、有的放矢,做好“创新+融合”文章,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一是狠抓项目,发展新业态,依托滨州特色和优势,建设百里黄河自驾游风情带,发展航空航天体验项目,加快实现客运站、高铁站等交通重要节点与重要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推进“千里滨海”“黄河入海”主题廊道旅游公路建设,打造一批网红打卡路。二是狠抓活动,结合各县市区实际,打造好年度系列文旅活动,让全市旅游工作季季有活动,月月有精彩,周周有热点。同时,注重吸收协会与企业力量。如,刘古良民俗村由阳信县民俗文化产业协会参与运营,借助企业与协会扁平化管理,使景区运营更好地因市场需求而调整。三是狠抓服务,坚持政策支持“全市一盘棋”,规划设计“全域一张图”,各部门之间、市级与县级之间加强联动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滨州文化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滨州全域旅游定能在破局中开拓新篇、在融合中绽放光彩、在创新中拥抱未来。
滨州致力打造“处处皆有胜景、时时都能畅游”的文旅新高地,启动百里黄河自驾游风情带建设,串联94公里黄河沿线文旅资源。(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