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翠萍通讯员吴云峰
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世界第4家海洋软管制造企业,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国内首条2000米级超深水海洋软管样管生产项目,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油气输送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而且为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提供坚实保障。
海洋软管,是海上油气输送的“生命线”,更是深海能源开发的“咽喉要道”。长期以来,深海软管生产制造技术被少数外国企业牢牢掌控,500米级水深软管制造已是“高墙”,2000米级超深水领域在国内更属于“无人区”,这样一来,一些油气开发项目常常面对巨大的技术难题。国内某海上油气开发项目副经理魏行超说:“去年我们从国外采购软管,因为市场行情非常好所以迟迟不能供货,导致我们这个油气田项目推迟了半年才能全面投产。”
深海软管,又被誉为“海洋油气输送的血管”,其结构精密如神经、材料严苛似航天。作为国内海洋软管生产制造的先行者,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从生产输水软管起步,2010年攻克浅海软管生产制造技术壁垒,实现浅海油气输送国产化突破后,以“深海级”创新向装备制造巅峰发起冲锋,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层深海软管让“中国装备”在2000米海底也能扛高压、抗腐蚀、柔如蛇。
该公司生产技术总监张欣波说:“水越深,管子抵抗压溃的能力就要越强,材料选择的厚度及强度就要越高。管子折弯成型过程中,强度大了不易成型。我们设计成型的模具,通过反复试验、多次成型,最后才能定型。”据介绍,深海软管虽已突破制造技术难关,但“下海”之路仍被“敢造不敢用”的困局阻碍,面对国际技术封锁与国内设备空白,该公司联合高校组建攻关团队,以百万次动态疲劳测试、自主研制深海排气阀等措施,推动中国软管从“实验室”走向“深海蓝”。
该公司产品技术部经理孙大林说:“我们首次应用的时候,是给马来西亚做的一次动态疲劳试验,那时我们最少需要100万次试验,从设备开始改造到最终完成,大概历时两年时间,总费用近500万元。目前,我们的生产制造极限可以做到90吨的拉力。”
深海软管研发,是一场技术、资金高投入,回报周期漫长的“持久战”,再加上国际油价波动冲击,曾让企业数度濒临研发停滞。就在这关键时期,一场政企学研联动“破冰行动”让国产深海软管的生产制造从“绝境求生”转向“技术领跑”。
无棣县东风港经济园区党工委书记周景翠介绍,该园区为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牵线搭桥,力促3家单位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注入关键技术研发动能,并通过帮助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等途径,为企业争取到3000多万元的研发资金,保障了企业每年600万元以上的研发投入。其间,该园区还积极协助企业开辟发明专利快审绿色通道,加大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企业破解海洋软管生产制造的各类关键性难题,以有效举措护航国家能源安全。
目前,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强力“逆流而上”,已累计生产各类海洋软管600多公里,为我国以及委内瑞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的海上油气开发项目提供了“滨州制造”。该公司先后攻克耐高温材料、耐酸钢材料等技术瓶颈,掌握500米以下水深海洋软管生产制造技术,目前2000米水深海洋软管生产制造项目正有序推进。
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光盛说,这是我们首次对国产化超深水海洋软管的探索创新,项目投产(应用)后,将打破国外超深水管线的技术垄断,不仅能够给国内油气开发项目提供坚实保障,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国外订单,实现3倍至5倍的效益增长。
从“实验室”到“深海蓝”,从“绝境求生”到“技术领跑”,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的“突围战”,正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缩影,如今这条由滨州制造、承载着“蓝色梦想”的深海软管,正用科技硬实力全面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深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