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19日
社区里传来浓浓“书香”
市西街道以高质量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文章字数:1,402

  本报记者纪方方张卫建田中岳通讯员董高峰
  晨光微曦,滨城区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内已是一片欢腾景象。“一、二、三,抬手,转身……”随着市西心连心艺术团团长郑已萍的节奏口令,20余位身着彩衣的老年舞者翩然起舞,她们的舞蹈《欢歌善舞》曾登上山东省老年春晚的舞台。
  “社区提供的活动场所干净敞亮,我们在这里排练健身秧歌、广场舞、腰鼓等节目,而且经常参加全市的文化展演,为社区争光让我很有成就感。”郑已萍难掩兴奋之情。
  今年73岁的郑已萍,于2010年5月成立了艺术团,成员平均年龄63岁。“以前大家互相不认识,舞蹈让我们成了好姐妹。舞蹈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邻里之间更团结了。”郑已萍说。
  不远处的乒乓球室里,“乒乒乓乓”的击球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76岁的杜桂荣正挥拍酣战,这位昔日的滨县篮球队主力,如今每天都来打乒乓球。杜桂荣告诉记者,她每天上午打1小时乒乓球,退休后的生活规律又充实。
  家住庆丰小区的姚桂珍也是社区活动室的常客。“活动室的环境舒适温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我和邻居们在这里打牌,大家聚在一起,感觉很开心。”80岁的姚桂珍笑着说。
  彩虹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风云说,社区多功能活动室人气爆棚,老人们每天来下棋、打球、跳舞,互相切磋、交流技艺,把这里当成另外一个“家”,增进了邻里感情,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景落地生根。
  不仅如此,彩虹湖社区各项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以美育人,向美而行。”刘风云说,社区率先在全市推出“美育文化进社区”理念,整合文化资源,在社区经常开展诗书美、科学美、艺术美等各类美育体验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市西利民社区文化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打卡”活动正在开展。孩子们在“青苗课堂”沉浸于绘本世界中,老年人在“银龄学堂”学习如何使用智能设备,非遗工坊的手艺人正在讲授文化传承……“文化扎根社区,温暖点亮生活”成为利民社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懈追求。
  利民社区党委书记吴静介绍,社区以文化书院为枢纽,打造了覆盖儿童、中青年、老年群全年龄段参与的社区文化圈。针对“一老”开设“银龄学堂”,开展经典诵读、数字技能培训等活动;针对“一小”开设“青苗课堂”,以绘本共读、思辨训练等形式激发儿童阅读兴趣;针对青年团工委开设“青年夜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指导及文化艺术课程;针对家庭教育开设“亲子阅读营”,通过沉浸式体验,增进家庭成员情感联系。
  如何激励居民参加文化活动?“居民参与活动累计积分,可在书院内兑换文创产品或培训课程,形成‘参与—激励—再参与’的良性循环,为文化书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吴静说。
  截至目前,“银龄学堂”已组织活动20余场,吸引800余人次参与;“青苗课堂”举办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达200余人次;“青年夜校”开展活动10余场,参与人数200余人次;“亲子阅读营”吸引200余个家庭参与,累计参与群众600余人次。
  市西街道以高质量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确保“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文化浸润心田,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我们打造的不仅是文化空间,更是文明生长的土壤;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服务,而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文化密码。”市西街道党工委书记许安琪说。
  从老年人的欢歌笑语到亲子阅读的温馨时光,从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到青年夜校的技能提升,市西街道正以文化为笔,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书写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幸福篇章。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