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赵慧静通讯员许盈盈
“早知道法律援助这么管用,就不用自己折腾一年了!”阳信县劳店镇某村的王小丽(化名)握着刚拿到的赔偿款,难掩激动。这起耗时近一年未果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在劳店司法所与村居法律顾问的帮助下,仅用一个月便画上句号。
事情追溯到2023年12月,王小丽像往常一样骑电动三轮车出门,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被一辆轿车撞倒。经医院诊断,她腰骶横突骨折,需卧床静养。交警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明确:轿车司机承担事故全部责任。本以为责任清晰,赔偿顺理成章,没想到这场维权之路竟成了长达一年的“马拉松”。
理赔遇阻:单据缺失成“挡箭牌”肇事车辆投保的保险公司受理了医疗费用的赔偿,但在核算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时却“卡了壳”,认为王小丽要求过高,不能接受。
“您没有完整的收入证明,无法认定实际误工损失。对于您所说的这些护理费用和交通费用,请提供费用明细和单据,否则我们无法赔偿。”保险公司的回复让王小丽傻了眼。
此后近一年的时间,王小丽辗转于医院、保险公司之间,收集的票据在理赔员手中翻来覆去:“材料不全,继续补充。”
“我有时候在保险公司一待就是一天,得到的永远是一句‘走流程’。”回忆维权历程,王小丽红了眼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零工收入、家人护理的实际付出、县城医院往返的交通开支,这些“看不见的损失”在冰冷的理赔系统中无处安放。
法援介入:从“单打独斗”到专业护航
2024年10月,经村民提醒,王小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劳店司法所。
“她来的时候很无助,手里攥着一沓单据。”司法所工作人员曾令慧还记得初见王小丽时的场景。在仔细核查其经济状况和案件材料后,司法所立即启动法律援助程序,并联系县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王小丽所在村居法律顾问辛丽律师办理此案。
辛丽接手案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王小丽重新梳理事故链条。“很多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细节,但法律维权需要环环相扣的证据链。”辛丽说。
针对保险公司以“部分费用无凭证”为由拒赔的争议焦点,辛丽主动出击,立即到交警部门调阅复印保险单、肇事车辆行驶证、驾驶证等关键资料。
同时,面对保险公司“部分费用无凭证”的质疑,辛丽列出一张详细的“索赔清单”——从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的计算标准到相关法律条文都一一附上。
通过微信,辛丽与保险公司理赔员展开了一场“线上辩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一条条法理分析,让对方的拒赔理由逐渐站不住脚。
峰回路转:
一个月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
2024年11月,保险公司终于同意在追加误工费基础上,再追加赔付一部分护理费、交通费。
从申请调解到签订调解协议,前后仅用了30天。
这起纠纷的化解,折射出劳店司法所构建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成效。该所通过整合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建立了“纠纷受理—分类分流—专业处置—跟踪回访”的闭环机制。
“很多基层矛盾看似复杂,实则是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维权渠道不通畅。”劳店司法所所长王同辉说,现在,随着“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的深化,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遇事找法”比“埋头蛮干”更有效,而基层司法所,正是他们触手可及的“法律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