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静涵李默石雪婷刘凯铭
6月10日上午,第八届家长大会在滨州职业学院开幕。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士桢;中国残联副主席、北京安定医院原副院长,知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郑毅;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知名法律专家佟丽华等作主旨报告。
今日,本报刊登大会部分专家报告,期待对更多的教师和家长有启发作用,以聚力打造全国“家校社协同共育”新高地。
以积极心态应对AI时代青少年的“四无”挑战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凯平
彭凯平以《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为AI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破局之道”。
彭凯平团队基于对中国42万多中小学生的追踪调查,揭示出当代青少年中存在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
彭凯平指出识别孩子心理问题的四大关键预警信号,提醒家长引起高度警惕:情绪与行为的突然、持续改变;身体状态的持续异常,可能是心因性身体反应;社交退缩;危险言语表达,尤其是表达“无用”“无望”“无尽痛苦”的“三无”感受。面对“四无”困境,他提出破解之道的“四个连接”:与大自然连接、与身体连接、与他人连接、与心灵连接。
今天的学生们不仅面临着同代人的竞争,更面对着颠覆式技术所带来的时代竞争。能在竞争中胜出的,一定不是只会动手动脑的人,而是既会动手,也会动脑,还会动心的人。作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同理心、自控心、道德心和智慧心的培养,以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心施的方式,增强孩子的积极情绪,建立正向的神经回路。
破解家庭养育冲突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士桢
陆士桢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重要论述,做新时代智慧家长》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她指出“读懂孩子”是核心观点。家长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孩子,而应深刻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陆士桢指出,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家长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用“我为你好”高高在上地指挥和命令。
在家庭教育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避免过于严厉或指责性的语言,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家长可以用故事、比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如一起阅读、运动等,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也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以爱与尊重为基础,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残联副主席、北京安定医院原副院长,知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郑毅
郑毅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文化或哪所学校特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约34.6%的精神心理问题发生在14岁以前,48.4%的精神心理问题发生在18岁之前,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问题多在青春期即出现前驱症状。一项纳入1225名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早期报告的心理问题多为情绪问题或多种问题重合,最终仅有14.7%的人持续存在同样的心理问题。生命早期(儿童青少年阶段)不良经历与不同时期心理健康结局关系密切,不良社会环境因素持续累积,将对心理发展造成短期和长期的负面影响。
郑毅指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持续影响。社交孤立,饮食和睡眠习惯改变,活动空间和运动的不足,学习压力,住房问题,噪音问题等都是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以及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
郑毅在发言中,讲述了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用数据与案例,开出了科学干预的“良方”。
培养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从家长做起
中国残联副主席、北京安定医院原副院长、知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郑毅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知名法律专家 佟丽华
佟丽华以《提升家长网络素养,保障未成年人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为主题,进行了主旨报告。他指出,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字时代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全面的挑战。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数字时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要从家长带头做起,从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做起。
时代在变,孩子们使用网络的能力很强。作为父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应用网络的能力。佟丽华建议,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需要首先关注三个问题: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尊重网络世界的规则;防范网络沉迷,养成良好用网习惯;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他特别提醒父母,在防范网络安全方面,要养成保护个人信息的良好习惯,避免孩子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网络认证或刷脸认证。
佟丽华强调,家长要学习、了解、并应用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具。如“未成年人模式”和“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防护功能”等。他提到,解决学生欺凌,本质上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校和家长应该本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化解矛盾,情节严重的欺凌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