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09日
十年深耕硕果盈枝
文章字数:1,517
(上接第一版)
  校准“方向标”:专家引领,专业赋能促提升
  在滨州家校社共育探索图谱上,专家团队如同明亮灯塔,始终指引着前行方向。
  他们凭借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专业导航。市关工委依托驻地高校,在全省成立首家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尤其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通过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长期深度合作,滨州持续引入高端智力资源,开设高质量的家校共育课程。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授,有效帮助家长和教师拨开教育迷雾,树立科学育人观,掌握有效沟通与引导方法。这些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课程,广受一线欢迎,成为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的重要载体。
  专家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他们深度融入滨州家校社共育的实践一线,为家长学校的内涵建设、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完善等提供点穴式指导与建议。这种深度参与,不仅显著提升了滨州家校社共育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更在“传帮带”中为滨州本土培养了一批扎根基层、懂理论、会实践的专业人才,为家校社共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立好“风向标”:教师先行,示范带动润无声
  教师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是协同育人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在滨州,广大教师积极担当起先行者和示范者的角色,不仅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更主动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家庭,通过家访、线上沟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与家长坦诚交流,共商育人之道。
  滨州市将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系统培训赋能。教师们不断更新理念、精进技能,成为家长身边值得信赖的“教育顾问”。同时,教师们积极参与家庭教育讲座策划、家长学校课程研发等活动,将自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融入家庭教育指导,为共育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在教师群体的率先垂范与真诚互动下,滨州家校之间逐步建立起理解、信任、合作的良性关系,共育氛围日益浓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生态。
  唱好“大合唱”:家长参与,社会聚力谱新篇
  家长,是协同育人的主角。滨州深刻认识到,唯有激发广大家长的内生动力,实现全员参与、深度融入,“大合唱”才能气势恢宏。
  通过“家长成长工程”的深入实施,家长们经历着从“身份认同”到“能力提升”,再到“榜样示范”的成长,成为协同育人最前端、最广泛、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家校社协同,核心在“协”,关键在“共”。
  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市关工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承办第六届、第七届家长大会,教育、妇联、民政、团委、检察等部门通力协作,奏响育人“交响乐”。市妇联推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设立四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站、点)3215个,开展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5万余场次;关工委成立以“五老”志愿者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宣讲团,常态化组织开展“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滨滨有爱·关护未来”等主题活动,做深做实“一老一小”关爱文章;检察机关创新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民政部门织密困境留守儿童关爱保障网……各部门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汇聚成推动家校社共育行稳致远的磅礴力量。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如今,“滨州模式”已走出渤海之滨,在全国近200个县市区的16000余所学校、幼儿园及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全国家校社共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第八届家长大会的召开,既是对滨州十年家校社共育事业奋进辉煌成就的盛大检阅,更是面向未来的崭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滨州怀揣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携手各方力量,以更饱满的激情、更务实的行动、更创新的思维,从全域、全局、全方位高度推进家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全国家校社共育和家长教育新高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