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静涵通讯员张循铖
十年耕耘,沃土生金。
六月的滨州,黄河奔涌,沃野葱茏,处处涌动着希望的律动。在这生机勃发的时节,这座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城市,再次迎来一场牵动全国教育界目光的盛会——第八届家长大会。这不仅是一场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交流盛宴,更是对滨州十年来在家校社协同共育道路上孜孜以求、硕果盈枝的一次深情回眸与崭新起航。
筑牢“主心骨”:顶层擘画,十年砥砺结硕果
滨州以其敏锐的教育洞察力与敢为人先的魄力,率先踏上了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征程,并于2015年一举摘得全国首批“家校社共育示范区”桂冠。这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在滨州教育沃土上深深扎根。
2016年,首届中国家长节在滨成功举办,搭建起聚焦家庭教育、凝聚育人共识的全新平台,开启了滨州深耕家校社共育的崭新篇章。
2018年,“家长节”升级为更具权威与专业内涵的“中国家长大会”,其影响力日益深远,成为该领域举足轻重的品牌盛事。
2023年,第六届中国家长大会“荣归”滨州,并正式确立滨州为大会长期举办地。这既是对滨州在家长教育领域执着耕耘的褒奖,更是对其开创性成果的有力印证。
2024年,以“融合协同育人优势,创新家长教育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家长大会亮点纷呈,彰显滨州打造“心安城市”和全国家校社共育新高地的决心,为深化“滨州模式”注入新活力。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笃行不怠。滨州以创新为引领,以实践为驱动,从最初的机制探索,逐步淬炼出以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专家团队引领、教师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为核心的“五方共建”家校社共育“滨州模式”,不断推动家校社共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这一模式的成型与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滨州在顶层设计上的高瞻远瞩与系统谋划——成立市级家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出台《滨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关于推进“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新高地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前瞻性、实操性兼备的政策文件;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教师、家长培训;将家校社共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总体规划……一系列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为“滨州模式”的枝繁叶茂提供了不竭的源动力。
打好“组合拳”:阵地夯实,多元协同显实效
家校社协同育人,阵地建设是基础。滨州深谙此道,不遗余力筑牢育人根基。教育部门充分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织密全市400余所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网络,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滨州深知,专业性是家长教育的生命线。积极携手权威专业机构,开设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大课堂”,显著提升家长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纳入业务培训体系,大力实施“教师观念重塑工程”,培养了一支既能站稳讲台教书育人,又能走进家庭引领成长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同步实施的“家长成长工程”,则致力于推动家长从身份意义上的“合法家长”,向具备科学育儿理念与能力的“合格家长”乃至“优秀家长”进阶,有效激活了协同育人格局中最为广泛和关键的主体力量。
十年探索,实践出真知。阳信县第四实验中学立足实际,倾力打造“慧爱”家庭教育品牌,系统整合资源,创新推出家庭教育能力认证方案,有效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滨州职业学院则依托心理学专业优势,将家庭教育意识培养与途径拓展融入高职教育体系,精心打造的10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能者为师”系列特色课程首批推介名单。滨州实验学校成立“同心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年级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班级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点,校长带头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通过“家长大讲堂”等各种形式,引导广大家长强化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这些生动的基层实践,正是“滨州模式”遍地开花的缩影。(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