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飞通讯员张莹莹董坤
日常生活中,癌症是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人人谈“癌”色变。但对于“癌症”,不少人存在误解,比如“我认为自己很健康,没必要做病理”“甲状腺癌是‘懒癌’,即使得了也不要紧”“不要轻易化疗,越化疗身体越差”……
对于这些说法,究竟真相如何?为此,记者走进滨医附院3个相关科室,听听这些专科医生怎么说。
甲状腺外科:别拿“懒癌”不当“癌症”
据滨州市疾控中心最新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恶性肿瘤发病顺位前5位的分别是肺癌、胃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恶性肿瘤发病整体上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防控形势严峻。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有年轻化趋势。但很多市民认为甲状腺癌是“懒癌”,对于身体健康构不成太大威胁,事实真是这样吗?
“近期,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了两例甲状腺微小癌但是多发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滨医附院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松说,其中一位患者彩超显示有一个1公分左右的五类结节,恶性风险在90%以上,术中彩超并没有显示有明显异常的淋巴结,但术后病理证实它的中央区转移了16个淋巴;另一位患者的肿瘤直径只有5毫米,但是术后病理证实转移了10个淋巴。
“通过上述两例患者的情况可见,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懒癌’‘幸福癌’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刘松表示,同样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其实分很多亚型,有些亚型的恶性程度比较高,比如恶性程度最高的未分化癌,生存率极低。因此,对于甲状腺癌,患者无需恐惧,但也不能麻痹大意。
病理科:防治癌症的关键在于一个“早”字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很多市民对于做病理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没有必要做病理。但也有市民担忧,是否医生要求做病理就意味着自己患上了恶性肿瘤?对此,每天与显微镜和组织切片打交道的滨医附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曹璋,用三个关键词带大家从病理医生的视角看肿瘤防治。
第一个关键词是“真相”——医院病理科到底是做什么的?曹璋说,患者拿到的“恶性肿瘤”最终诊断报告几乎都是出自病理科。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解读细胞的“语言”,以此判断患者身体内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属于哪种类型、恶性程度如何。而这些信息,能直接决定肿瘤后续治疗方案。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病理医生还能通过分子病理检测,为患者寻找靶向药物,实现“量体裁衣”式的肿瘤治疗。
第二个关键词是“时机”——及时发现早期癌,对挽救一个生命至关重要。曹璋解释说,在显微镜下,早期癌和晚期癌有着天壤之别。例如,早期胃癌的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及时处理五年生存率超90%;晚期胃癌的肿瘤会像树根般四处蔓延,甚至转移。这就是为什么医学建议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无论男女,都要做一次胃肠镜,必要时加上病理活检。另外,女性定期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配合HPV检测,是筛选早期宫颈癌的好时机;对肺结节、乳腺结节及时进行活检病理诊断,很有必要。
第三个关键词是“防线”。一些癌症是可以被“扼杀”在摇篮里的。“作为阅读过数十万张肿瘤切片的医生,我想告诉大家,30%的癌症可以预防。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吸烟者的肺组织黑如焦炭、酗酒者的肝细胞扭曲变形、HPV感染的宫颈细胞狰狞恐怖………这些变化其实在发生癌变前就已经留下踪迹。”曹璋表示,戒烟限酒、接种疫苗、管理体重,有利于在细胞层面筑起坚固的癌症防线。
“现代医学发展让很多恶性肿瘤变成了慢性病,但取胜的关键永远是一个‘早’字!”曹璋说,病理医生愿做健康的守门人,也请市民养成定期体检、关注身体信号的好习惯,因为“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最佳的时机是当下”。
肿瘤科:针对性化疗有利于癌症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个词——化疗。对于化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副作用——脱发、恶心、呕吐,甚至有人觉得“化疗会让人死得更快”。对此,滨医附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耿海涛提示大家,这些误解可能耽误了很多患者的治疗机会。
化疗是什么?耿海涛解释说,简单来讲,化疗就是用细胞毒性的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式,与手术、放疗并称三大主要癌症治疗方式。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后像“巡逻兵”一样,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专门追杀快速生长的细胞。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癌细胞长得快会被杀,但头发毛囊、消化道黏膜、骨髓中这些长得快的正常细胞也可能被误伤,这就是为什么化疗会导致患者出现脱发、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的原因。
是不是所有癌症都要化疗?耿海涛否定了这种说法。
耿海涛说,化疗主要用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辅助化疗,用在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目的是通过化疗“清扫”可能残留的癌细胞,提高治愈率;二是新辅助化疗,通常在手术前实施,目的是减轻肿瘤负荷,降低分期,提高完整切除率,先用药把肿瘤“打小”再做手术;三是姑息化疗,主要针对癌症晚期、无根治机会的患者,通过化疗控制病情,延长其生存时间;四是根治性化疗,对于血液病、淋巴瘤等化疗非常敏感的肿瘤,通过化疗进行治愈。
“很多人以为化疗就是‘打吊针’,但其实化疗的方法不只是静脉输液,还有口服药片、局部灌注等多种方式,一般2周至3周为一个周期,目的是让患者的身体有恢复时间。这个间期需要定期验血,检测副反应。”耿海涛说,化疗中常见的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末梢神经毒性等。副作用的影响因人而异,有的人反应轻微可以正常工作,但多数人需要卧床休息。现在应对副反应药物非常多,比如止吐药、升白针、冰帽等。
对于部分人“化疗死得更快”的想法,耿海涛予以纠正:晚期患者化疗是为延长生存期,不能与早期患者的治愈率直接比较,医生会综合权衡获益与副作用,对于高龄、身体差、预期生存时间短的患者会适当减轻化疗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