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3日
老教师朱希昌拄拐回讲台
让最后一班岗“热辣滚烫”
本报记者刘清春通讯员闫祥涛付丙刚
文章字数:916

  无棣县埕口镇中心小学,是滨州最偏远的学校之一。在那儿,60岁的朱希昌不舍讲台,他自学课件制作和在线教学技术,与学生共读古诗。今年4月,不慎摔伤后,他拒绝休养,拄拐回到教室,用对教师岗位的热爱、敬业感染着学生,让他的最后一班岗“热辣滚烫”。
  1983年,18岁的朱希昌通过教师选拔考试,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从月薪仅200多元的清贫岁月,到2000年转正为在编教师,41年风雨兼程,他未曾离开乡村。他常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我愿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
  1999年,朱希昌的小儿子重病住院,在滨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二十多天里,他仅在周末抽空探望。孩子病情稍有好转,他便匆匆返回讲台。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亲友“放弃教书”的劝说,朱希昌选择了坚持。
  “教室里的孩子也在等我,我不能缺席。”他当年这样说,今天还这样做。今年,当他拄着拐杖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的热烈掌声,是学生们对这位敬业教师最真挚的敬意。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朱希昌深谙此道。他将生活中的点滴融入教学,把科学知识与田间地头的实践结合,让道德与法治课充满乡土温度。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他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乡村美德故事会”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为推动教学创新,朱希昌主动参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研究》课题。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反复实践,最终顺利结题。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让乡村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朱希昌始终践行“传帮带”的使命。他主动承担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手把手指导备课、磨课,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青年教师小李回忆:“朱老师不仅教我如何上好课,更教会我如何用真心对待学生。他常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一批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41年的坚守,朱希昌先后荣获“无棣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滨州市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教师”等荣誉。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奖赏是学生眼中的光芒、家长信任的笑容,以及乡村校园里此起彼伏的读书声。
  站在退休的门槛前,朱希昌精神矍铄:“只要站在讲台上,我就充满力量。乡村教育需要有人坚守,我愿做永远的守望者。”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