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1日
滨州以数据驱动机制 赋能实施服务类社会救助
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让识别更精准救助更及时
文章字数:777
  本报通讯员
  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以来,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探索“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有效路径,为品质滨州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贡献民政力量。
  数据驱动,精准识别服务对象
  汇聚数据信息。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推动建立10万人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了对象分类、救助分层、覆盖全面、综合高效。
  开展动态监测。健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把更多有现实困难和存在潜在困难的群众纳入救助视野,推动形成统一认定监测,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救助帮扶工作闭环。今年以来,共比对监测数据6868条,已落实救助政策161人。
  强化精准识别。研究制定滨州市低收入人口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设立了三大类30个服务需求评估指标,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开展低收入人口服务需求摸排,组织各县(市、区)对照评估指标,全面建立服务需求台账,推动服务需求与救助项目实现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摸排低收入人口5.2万人,汇集服务需求2.1万条。
  机制赋能,健全服务工作网络
  打造枢纽平台。搭建“机制+机构”枢纽平台,推动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一体化集成。在机制方面,健全市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在机构方面,建成市县两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8个、镇村两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站点3367个,推动实现政策衔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建立工作阵地。依托各级枢纽平台,统筹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等力量,整合民政服务站、养老机构、未保中心、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孝善食堂、微工厂、如康家园、心理援助热线等工作阵地,聚焦10万名低收入人口开展服务。
  (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