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0日
戏曲“唱响”黄河大集梭子“织出”群众乡愁
明集镇蹚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章字数:1,246


  本报邹平讯(通讯员李蓓蓓报道)5月14日清晨,邹平市明集镇兰芝里大集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热闹开市。舞台中间,戏曲演员精彩亮相,水袖翻飞间,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的唱段响彻集市;不远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家粗布的代表性传承人苗传武脚踏织机,手中梭子来回穿梭,引来不少村民驻足观看。“以前赶集就是买卖东西,现在能看戏、学手艺,大集变得更有人气了。”村民张大姐笑着说。这热闹的场景,正是明集镇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明集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村大集为载体,通过“文化+集市”的创新模式,让传统集市焕发出新活力,成为集文化传播、便民服务、乡风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大平台。
  农村大集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景,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集市面临着功能单一、吸引力下降的实际问题。如何让大集既保留乡土气息,又焕发时代活力?明集镇蹚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大集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充分利用大集人流量大、群众参与度高的特点,把文化活动办到集市上,让群众在赶集的同时享受精神文化大餐。”明集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苏素敏介绍。今年以来,明集镇整合邹平市专业团队、本地庄户剧团、传统文艺社团等资源,定期举办“戏曲进大集”、群众广场舞大赛、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
  除了文艺演出,明集镇还在大集上设立固定摊位,组织开展“非遗进大集”活动,让传统技艺走进百姓生活。苗家粗布、段桥丸子、成家四溜等7项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亮相,通过展示、销售、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村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以前很多人不知道苗家粗布是怎么织出来的,现在大家不仅能看,还能亲身体验,对我们的手艺更认可了。”苗传武高兴地说。
  “现在来赶集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好做了。”集市上的小吃摊主李大哥笑着说,“特别是戏曲演出和‘非遗’技艺展示时,人流量比平时多一倍。”文化赋能不仅让大集更具吸引力,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据统计,明集镇大集的日均人流量同比增长30%,商户收入同比提高25%。
  除了经济效益,文化赋能还潜移默化地倡树了乡村文明新风尚。明集镇依托乡村大集,同步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尚。今年以来,已累计举办主题宣讲活动60余场次,内容涵盖家风建设、垃圾分类、反诈宣传等,让村民在赶集购物的同时接受文明教育。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文化‘强塞’给群众,而是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苏素敏介绍,在广场舞大赛中,参赛队伍全部由各村村民自发组成;在“非遗”展示中,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售卖产品,还开设体验课,让群众参与体验和制作,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创新模式,真正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大大提升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持续性。
  “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文化赋能的时代内涵,不仅要让大集热闹起来,更要将其打造成为传承文化、促进消费、培育良好乡风、凝聚智慧力量的重要平台,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苏素敏表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