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
兵贵神速,宣宗立即调兵遣将,命令南边防守淮安、北边镇守居庸关,又令重臣镇守京城、调度粮饷,然后,亲自率领兵马出京。走到杨村,宣宗问从臣:“你们认为汉王会采取什么对策呢?”有的大臣回答说:“乐安城太小,他必然先夺取济南作为根据地。”有的说:“他早年不肯离开南京,这一次必然带兵南下,夺取南京。”宣宗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济南离乐安虽然很近,但不容易攻取,听说大军一到,他也顾不得攻取济南。朱高煦的护卫军大都来自乐安,必然先顾家乡,而不肯直赴南京。朱高煦外强中干,凡事多猜疑不果断,今天敢造反,是欺朕年少刚登基,天下众心未归,不敢亲自出征。如果知道朕已率军亲征,必然胆怯,哪里还敢出战!朕到乐安必然立即将他擒获。”
一开始,朱高煦听说别人带兵,内心窃喜,得到确切消息说是宣宗亲自领兵前来讨伐时,立即乱了方寸。乐安城内也是人心动摇,不时有人逃走投靠宣宗,宣宗都重重地赏赐,叫他们回去告诉其他人要识时务,不要跟随汉王造反,并派遣信使给朱高煦送去书信,劝他说:“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的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像原来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朱高煦约定第二天开战。宣宗接到前锋报告后,命令军队昼夜兼程,行营安扎在乐安城西北,将乐安城团团围住。朱高煦命令军士登城据守,宣宗则命令神机营士兵放铳射箭,响声如雷,诸将请求即刻攻城,宣宗不许,再次把劝降书信用弓箭射入城内。朱高煦眼见大势已去,便趁夜晚秘密派人到宣宗的行营,禀告皇上,愿意出城投降,但念及就要与妻儿诀别,打算明日交出城池认罪归降,宣宗当即答应。当夜,朱高煦把来往书信及兵器全部烧毁,销毁了谋反的证据。第二天,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准备出城认罪归降,王斌等极力劝阻,说:“宁可战死,也不要被人所擒。”朱高煦见无法出城,便哄骗王斌等,又回到汉王府,然后偷偷地从小路出城投降。众大臣请求宣宗将朱高煦处以极刑,宣宗不同意,拿出大臣们控告朱高煦的奏章晓示他。朱高煦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说:“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宣宗命朱高煦写信召集参与谋反的亲属,余党全部被擒。宣宗赦免了乐安城所有守军之罪,将主谋王斌等交锦衣卫,胁从者一律不再追究,又把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然后押解朱高煦父子一干人等班师回朝。
可悲下场
宣宗押解朱高煦回京后,将其父子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建造囚室,名曰“逍遥城”,用铁链缚住朱高煦手脚,长木曳地,囚禁在内。一天,宣宗去看望他,朱高煦见宣宗到来,欲羞辱之。他趁宣宗不防备,运足力气猛拽长木,伸出脚把宣宗勾倒。宣宗被左右扶起后,十分愤怒,命侍卫用300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起来。朱高煦大怒,在缸内大叫,运力举起铜缸欲砸向宣宗。宣宗急命人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儿子们也被全部处死。
王斌以及山东都指挥靳荣和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挥,凡与朱高煦串通者,都被处死,共640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共1500余人;被编为边民,发配到边远地区的共720余人。宣宗又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写成《东征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
宣宗的“驻陛台”在惠民县城西北4公里处。当年,宣宗驻扎在此处,亲率大军将惠民城团团围住。他命令军士筑高台,亲自坐镇指挥,命火器营轰城,迫使汉王朱高煦投降。这是滨州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大事件。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