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沾化讯(通讯员李秀玲报道)近日,在沾化区冯家镇2.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蓬勃生长的小麦、笔直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沟渠、辛勤劳作的群众,共同绘就出一幅和谐秀美的田园新画卷。
“以前的道路不平坦,灌溉设施比较老化,一到农忙季节,灌溉、收割等都不方便,效率低下。自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大型机械在农田里畅行无阻,村民们干起活来省时又省力。”冯家镇李雅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景利高兴地说。
近年来,沾化区紧紧锚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实施,致力打造“田成方、路互通、渠相连、旱可灌、涝能排”的农业设施新格局,为实现粮食增产、农田提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近几年,我镇已先后建设完成8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在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全面完善,大幅提升了11.06万亩土地生产力,为作物稳产高产筑牢了坚实根基。”冯家镇水务交通工作岗主办丁建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冯家镇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不断完善灌溉排水系统,健全配套农田水利设施,累计建设泵站19座、农桥66座,衬砌渠道4.64公里,疏浚沟渠55.55公里,硬化道路125.18公里,不仅提升了农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更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以前靠天吃饭,一遇到干旱天气,庄稼就遭殃了。现在可不一样了,这套灌溉系统能保证农田作物随时都能‘喝’上水。”泊头镇道口村的农户王大哥笑着说。为提高灌溉效率,泊头镇引入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投资3600万元铺设地下节水灌溉管网440公里,覆盖3.86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从过去的70%提升至现在的95%,彻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前这地种啥啥不长,浇一次水盐分又泛上来,现在暗管排盐、节水灌溉,小麦亩产增长100公斤。”在下河乡南韩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村民韩洪勇抓起一把深褐色的土壤,满脸笑意。据介绍,他脚下的千亩农田曾经是“春种一斗种,秋收半瓢粮”的轻中度盐碱地,如今却“蝶变”成为全区粮食增产的“标杆田”。这一转变,正是下河乡1.48万亩耕地被纳入全国盐碱地综合试点、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核心区,下河乡盐碱化耕地面积约占全域农田总面积的40%,水缺、盐高、地薄“三大瓶颈”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大水漫灌压碱,成本高还加剧水资源浪费;而传统排盐方式治标不治本。”下河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丁鹏坦言。针对灌溉效率低、土壤返盐快、种植效益差等痛点,该乡确立了“工程改良+科技赋能”双轨发展模式,一方面实施“渠系焕新”工程,改造老化沟渠,衬砌骨干渠道,另一方面推广暗管排盐、有机肥深施等技术,降低土壤含盐量,让“不毛之地”重焕生机。
“盐碱地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下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林说,该乡曾面临“三大难题”,即:潮河引黄水量受限,农业用水缺口超40%;老旧排水沟淤积严重,汛期农田易受涝渍威胁;节水技术覆盖率低,部分农户仍依赖粗放灌溉。为此,今年以来,下河乡按照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方法,制定“三步走”工作计划,即:建设“多水源联调”工程,打通黄河水、雨洪水、再生水互补通道;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乡域东高西低水循环难的问题;开展“沟渠畅通”行动,清淤疏浚骨干排水沟。今年春天,下河乡小麦耕地全部完成灌溉。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沾化区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