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于滨州而言,2025年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北海经济开发区迎来建区15周年,滨州港开航运营10周年。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极具前瞻性的港口建设规划终有了历史回响。
回溯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系统擘画了中国港口建设与港口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按照规划,海港建设与铁路、水运、公路等水陆交通网络紧密相连,构建起一个相互协同、辐射全国的经济发展体系,期望以此带动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在他规划的沿海31个港口中,就包含了位于如今滨州港区域的“黄河港”。
从1919年“黄河港”规划提出,到2025年,已过去106个春秋。如今,历经几代人的接力奋斗,这一区域建成的滨州港,已崛起为联通世界的重要枢纽;依托港口蓬勃发展的北海经济开发区,更成为滨州极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彰显着港口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日前,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采访团队深入滨州港作业前沿,走进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一线,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用心感知这里的发展脉搏,体悟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碰撞。采访过程中,记者们感受到,一幅“沿海若无港口,大海便成尽头;有了港口,方能开启走向世界之窗”的新时代壮丽画卷徐徐展开,滨州人“心中有海,无处不湃”的昂扬精神风貌跃然眼前。
自今日起,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旗下各媒体平台推出“走进滨州的海”系列报道,将通过三篇深度报道,带您领略滨州海洋经济发展成果与动人故事,敬请关注!
106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实业计划》中绘就了“黄河港”的蓝图;而今,山东港口滨州港以昂扬之姿驶向远洋,将百年梦想化作催人奋进的壮丽画卷。
5月8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滨州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恩彬介绍:2025年一季度,滨州港吞吐量跃升至281.41万吨,与去年 同 期 相 比 ,增 长 率 高 达178.36%,强势迎来首季“开门红”。与此同时,山东港口滨州港9#泊位改扩建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在青岛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待项目建成,恰似为滨州港这艘巨轮装上更强劲的引擎,港口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腹地化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助力地区高端石化产业腾飞。
如今的滨州港,发展势头迅猛,货轮鱼贯出入,业务联通四海,这般繁荣盛景,足以告慰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的远见与期许。
“黄河港”的规划:百年前的远见蓝图
“港为城之基,城因港而兴。”港口,向来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并发表的《实业计划》(后编入《建国方略》)中,便以高瞻远瞩之姿,擘画出一系列宏伟建设目标与远景规划,内容涵盖港口修建、交通完善、商埠兴建以及工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在这张气势恢宏的蓝图里,港口建设被置于交通建设规划的核心位置。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不仅设想在沿海打造三个可与纽约媲美的世界级港口,还计划建设13个中小型商港以及15个渔业港。这些规划中的港口,从北方的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东海岸,绵延至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再到两广及海南岛沿海,宛如一串璀璨明珠,串联起中国绵长的海岸线。按照规划,它们将在三大港口的带动下,成为连接大陆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键节点和枢纽,助力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黄河治理工程完工后,应在河口附近建设一座可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港口,即“黄河港”。在《建国方略图》上,可清晰看到,“黄河港”是一处三等港,其地理位置就在今滨州港所在区域范围内。如今的滨州港位于渤海湾西南岸,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山东省的“海上北大门”,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港口。
《实业计划》如此描述“黄河港”:“此港将位于黄河河口北直隶湾之南边,离吾人之北方大港约八十英里。当整治黄河工程已完成之日,此河口将得为航洋汽船所经由,自然有一海港萌芽于是。”《实业计划》着重强调了这一港口的重要性:“以是所管北方平原在直隶、山东、河南各省有相当之部分,而又益以内地水运交通,所以此港欲不成为重要三等海港,亦不可得矣。”
然而,尽管彼时国民政府在港口建设和航运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但受限于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与落后的经济条件,孙中山先生提及的二级港、三级港建设进展缓慢。“黄河港”更是命运多舛,甚至未被国民政府提上建设日程,百年前的宏图在岁月风雨中暂时蒙尘。
滨州港开航运营:从无到有的崛起之路
历史的指针拨向了新的时代,孙中山先生蓝图中的“黄河港”,逐渐褪去朦胧的面纱,以滨州港的崭新面貌,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艰辛崛起之路。
滨州港的建设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从最初简陋的内河小港,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的现代化深水大港,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心血。
初期探索阶段(1969年至1995年):1969年,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海运局组织在套尔河西岸开启东风港建设,这便是滨州最早的港口雏形。1971年,东风港正式投产,拥有2个500吨级泊位,主要承担原盐出口和建筑砂石料进口任务。1991年,惠民地区行署设立港口建设办公室。同年,滨州港获批建设2个3000吨级散盐泊位。1994年至1995年,国家计委批复滨州港一期工程,计划建设1万吨级码头,但因资金问题无奈搁浅。
停滞与调整阶段(1996年至2005年):滨州港因资金困境陷入建设停滞。2005年,滨州市委提出“五位一体”战略(航道疏浚、商港、渔港、造船、油盐化工),决心跨越拦门沙,建设万吨级深水港,并成立滨州市港务局,为滨州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滨州港总体规划》,滨州万吨级大港规划为套尔河、大口河和海港港区三个港区。其中,套尔河港区沿河梯次规划建设1000—5000吨级泊位80个,设计年通过能力2000万吨,重点承载滨州港“河海联运,腹地深度开发”功能。大口河港区规划建设大口河东岸及鲁北运河1000—3000吨级泊位20个,设计年通过能力500万吨。海港深水港区,通过建设离岸双堤环抱式港池,新增深水岸线33公里,远景规划建设3万至2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多个,中长期规划建设原油、液化、煤炭、原盐、集装箱、件杂货等3万至10万吨级泊位50余个,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亿吨级以上区域性综合港口。近期目标是建设2个3万吨级(结构预留5万吨级)通用散杂货码头、3个5万吨级(结构预留10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3个5万吨级(结构预留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吨。
现代化港口建设阶段(2006年至2015年):2006年,《滨州港总体规划》获批,滨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万吨级港口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新的港口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港址定位跳出套尔河口,向外海跃进。”曾任滨州港建设前线总指挥的王京生,接受滨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这样介绍,由河而海建港思路的突破,对滨州港建设的意义不啻凤凰涅槃。“在渤海湾建港,最大的困难是航道问题。泥质海滩水位浅,坡降缓,零米等深线以下大约只有万分之三——进海10公里,水深才增加3米。反观人家日照港,一下去水深就至少12米,一般20多米,建港条件天渊之别。如果在河口建港,不仅水深不行,还面临拦门沙的问题,即使开挖深水航道,将来的清淤也是大麻烦。选择离岸建设双堤环抱式港池,直接把港池门口(泊位)建到破波带以外大海深处,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航道制约。”
2010年,滨州港被列为全市“一号工程”,防波堤、疏港公路及3万吨级码头建设全面展开。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宣告滨州结束了“临海不见海”的历史。
历史不会忘记,滨州历届领导班子和众多老领导、老同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一次次谋划,一次次争取,用心血和智慧共同铸就了这座大港。历史更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的港口建设者,勇于担当,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用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书写了滨州港建设的光辉历史!
(下转第二版)
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宣告滨州结束了“临海不见海”的历史。(李默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