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从欠条丢失到成功追款
一场历时5年的欠款纠纷是如何化解的
文章字数:1,672
  
  开栏的话
  从化解邻里积怨到守护农民工权益,从平息家庭纠纷到护航企业发展,基层司法所让“法治”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变为春风化雨的温情实践。即日起,滨州市司法局联合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在本报推出《司法所事》专栏,通过讲述发生在基层司法所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在看似琐碎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中捕捉“法治微光”,展现法治的温度、正义的分量和初心的坚守。
  从欠条丢失到成功追款
  一场历时5年的欠款纠纷是如何化解的
  见习记者赵慧静通讯员郑晓晨
  2025年3月14日,随着600元微信转账到账,一场跨越5年的“无欠条债务”拉锯战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时间回到2025年3月11日下午,71岁的朱建国(化名)第一次来到沾化区司法局富源司法所。一进门,老人便激动地说:“我去要账,他不光不给,还说我是骗子。这么多年了,他欠的钱一直拖着不给我,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听说咱司法所能调解,就想着来说道说道。”
  见此情形,富源司法所工作人员赶紧给老人倒了一杯水,让他别着急,慢慢说。
  原来,朱建国是沾化区泊头镇小王村村民,5年前把自己种了10年的速生杨树卖给了富源街道张王村的马志强(化名)和张明军(化名),总价值1600元。因为当时朱建国没有微信,两人便写了欠条,表示过后给他现金。
  谁承想,这张轻飘飘的纸条,竟成了老人5载心病的开端。
  过了一阵,两人迟迟没有付钱,朱建国便打算拿着欠条去催债。但意外发生了。“欠条找不到了!”朱建国找遍家里每个角落,那张至关重要的欠条却消失不见。
  当朱建国找到马志强、张明军时,两人一听欠条找不到了,便表示见条付款,否则免谈。为此,朱建国多次找到两人沟通。好说歹说,马志强终于同意偿还欠款。
  2025年3月10日,朱建国在医院里见到了生病的马志强。“当时我和张明军一起打了1600元欠条,我承担1000元,张明军承担600元,现在我把这一千块钱给你。”马志强说出了当年的实情。朱建国留了个心眼,录制视频保存下来。
  随后,朱建国又找到张明军,但张明军称自己年纪大了,什么都不记得了,有事找他儿去。朱建国又找到张明军的儿子张小宁(化名),面对朱建国的说辞,张小宁却不认同,说道:“你没有欠条,跟我要钱,这不就是诈骗吗?照你这样,随便一个人都来问我要钱,我都得给吗?”两人争执不下,朱建国一气之下报了警。
  派出所迅速出警了解到情况后,与富源司法所进行了沟通商议,认为事实证据确凿。于是,两所各司其职,发挥各自所长,共同为老人讨回公道。
  3月12日,富源司法所所长、富源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志红品牌调解室主任王志红带领工作人员联合派出所民警一同到张王村走访。
  派出所民警陈宝德琢磨着,张小宁也是做苗木生意的,生意人最讲究一个口碑,以此为突破口可能管用。“小张啊,你父亲这事儿,往小了说就600块钱,往大了说就是不讲诚信,这要一直拖着不解决,对你也影响不好”。陈宝德语重心长地说道。
  一开始,张小宁还抱着侥幸心理,想用“无欠条不认账”这招继续拖延。陈宝德早有准备,把准备好的银行流水、证人笔录,还有债务人马志强住院时说出事实的视频等关键证据一一展示出来。
  此时,王志红趁热打铁,拿出《民法典》现场普法:“就算没有书面欠条,口头协议也是受法律保护的!”随后,又详细讲了不还钱要承担的法律风险,说得张小宁脸色越来越难看,但他还是没有答应还钱。
  接下来的两天,王志红一直给张小宁做思想工作,又是讲道理,又是打感情牌,最后张小宁终于松口,答应把钱还上。
  在调解过程中,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员认真梳理证据,找准法律依据,派出所默契配合,终于帮老人要回了血汗钱。
  为了以后更好地调解村里的矛盾纠纷,司法所、派出所还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两所组建了“联合调解室”,建立“矛盾纠纷联调台账”,把每次调解的情况都详细记录下来。
  在这场调解中,数字化证据也派上了大用场。银行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视频证言等“数字借条”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农村老人维权的新大门。
  现在,富源司法所又有了新想法,打算建立一个口头合同备案登记制度。以后,村民要是签订口头合同,就让村委会帮忙见证,再到司法所备案。这样一来,就能从源头上预防类似纠纷发生,大家的心里也就能更踏实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