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脐橙全国闻名,同时奉节县也是旅游城市,有白帝城、瞿塘峡、天坑地缝、龙桥河等诸多景点。这些景点当然很值得去看,特别是奉节的历史文化符号——白帝城。但是我特别憧憬从奉节乘小红船顺流而下直至巫山,体验一下当地的交通方式,在小船上领略长江三峡第一峡的雄奇风光。
小红船不是游船,是奉节到巫山的公交船。三峡地区的红船,据说最早出现于明朝末年,是一种救生船,为了醒目,船体通涂红漆,也被称作“救生红船”。救生红船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大规模设置,对保障三峡航运安全发挥过很大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为方便百姓出行,三峡地区开通了联系各乡镇和县城的小班船。后来,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小班船增多,为了加强管理,这类小班船都涂上了红色,三峡两岸的村民称它们为“峡江红船”,小班船在奉节停靠的码头叫小红船码头,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小红船”。
现在陆路交通已经非常便捷,致使小红船班次越来越少,目前奉节小红船码头每天只有两班船开往巫山县城。早上8点开船,我7点多到的时候,只有一艘红色的轮船停在那里。本来想找售票处买票,可是看了一圈儿没有找到,也没有看到工作人员,只好先上船。船上已有三四十位乘客,看样子大多是游客。现在讯息发达,很多人会在社交软件上分享比较小众的旅行方式,或许大家和我一样,也是慕名而来吧。等到开船后才有人开始收费,整艘船上工作人员只有两人,一位是只管开船的船长,另一位是卖票兼各种杂务的船员。船不太大,分为两层,从前甲板上船直接进到一层客舱,二层也有一个客舱,两个客舱估计总共不到100个座椅。座椅较为简陋,能透出岁月的痕迹。二层的甲板在船尾,视野比一层要开阔。
8点钟小船准时启航,站在前甲板上,抬眼便看到几百米外的奉节夔门大桥,这是奉节目前唯一通车的长江大桥。航行约20分钟,江面变得开阔起来,江左岸边停泊有无数条船,多为货船,也见有大型豪华游轮驶出。这里现在是奉节港,连这片开阔水域,大约是以前奉节老县城的旧址。紧接着通过的是在建的白帝城长江大桥,比夔门大桥还要长一些。再往前,便能看到江面中心有一座小岛,小岛也是一座小山,这便是著名的白帝城了。从船上看,山上树木葱郁,所有建筑都隐没在绿色之中。白帝城原本是三面临水一面倚山,三峡蓄水后便成了现在的样子。据史书记载,公元759年春,李白流放途中行至奉节被赦免,遂乘船东下江陵,于是就有了千古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流放到赦免,李白心情肯定是轻快的,连舟也轻快。但是那时正值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为诗人的李白心情非常沉重。如今遥望白帝城,我不禁感叹:“万水千山,历经磨难,终是国泰民安。现在从白帝城出发的游客,只有安逸和悠闲,这才是真正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啊”。
白帝城在草堂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过了白帝城,向左是长江支流草堂河,向右拐便是夔门。夔门是瞿塘峡的入口,也是长江三峡的起点。从船上仰望夔门,两岸悬崖隔江对峙,如刀劈斧削般耸入云霄,千仞绝壁垂直坠向江心,陡峭的岩石上几乎没有草木。在夔门江心能看到江北岸的最高点——三峡之巅景区的赤甲山顶,这也是整个三峡地区的最高点。夔门是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的背面图案,很多游客是有备而来,特别是一些小女孩,纷纷拿出10元纸币在船头拍照留念。地理学专著记载,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一是因为峡口有一高40米的黑色巨礁滟滪堆,二是峡中江面最窄处只有几十米,水流湍急而形成无数旋涡。但是现在滟滪堆早已被炸掉,江水也因三峡蓄水变深,水流明显放缓。小船缓慢、平稳地在此通过,给人一种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感觉。
过了夔门,虽然还是属于瞿塘峡段,但是两岸山势不再那么陡峭,山上的植被逐渐多了起来。太远了看不清是什么树,应该有松树、柏树、枫树等,整个山体都被树木覆盖,郁郁葱葱,连绵不断的山坡宛如一幅幅绿色画卷。此刻我站在前甲板上,江水就在脚下1米远的地方,这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注视长江,除了船头船尾搅动的白色水花,整个江面一片碧绿,就像白居易《忆江南》里描述的一样,绿得发青、发蓝。现在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刻,“绿水青山”在我眼前完全具象化了。
三峡地区有多处悬棺,那是古代巴人的丧葬方式,在夔门下游几公里处的江北岸也有。我在船上没有看太清楚,不过在白帝城景区的“悬棺厅”看过详细介绍。船过了瞿塘峡,就已经到了巫山县地界了。这里山坡更加平缓,山上自然林变少,根据我的经验,取而代之的是柑橘类的果树,如脐橙、椪柑、柚子、沃柑等。两岸的村庄多了起来,上船的人也多了起来,船长看到岸上有人在等,就将船靠到岸边让人上船。停靠的地方也不是专门的码头,有的是几层水泥台阶,有的是从山上顺下来的小路,有的甚至连路也没有,就是普通的江边,我感觉就像县际公交车一样,招手即停。中途上船的乘客有的是出行,有的是运货。4月初,这里的脐橙基本销售完,也不是椪柑、柚子的成熟季节,但是沃柑正大量上市。途中就有几户果农运送沃柑到巫山县城,有的是用快递箱装好了的,有的是用方形的塑料箱盛着,有的则是用圆竹筐盛,或多或少,很多是县城客户预订了的。有一家运了十多筐,我帮他们抬到甲板上后,那位大哥非要让我尝尝他们家的沃柑。我说,这个地方的沃柑比其他地方的都好吃,我在奉节安坪镇,那里的沃柑是没有籽的,比以前吃的沃柑好多了。然后他又热情地让其他游客品尝,有人觉得好吃就买了一些,不一会儿就卖了一筐。这满筐的沃柑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几个孩子围着,或摸或闻,妈妈们则及时用手机捕捉孩子们满脸的欣喜,将孩子拥抱自然的瞬间定格成永远的回忆。
中午11点半到达巫山县城的大宁湖古城码头,因时间关系,巫山的景点我没有去。下午要回安坪,坐高铁不合适,于是从巫山翠屏长途车站上车,直达奉节长途客运站。从奉节坐船到巫山需要3个半小时,客车只需1个小时,而高铁更快,不到20分钟。
峡江红船的开通,是为了方便山区百姓的出行,但是高速、高铁的出现及各种公路的修建让陆上交通更为便捷。我所在的安坪镇,现在的公路已经通进了每一个村,虽然比不上老家山东平原地区的路,但是轿车、货车也是能进得去、出得来,其他的乡镇应该和这差不多。所以在三峡地区,不管是个人出行还是少量货物运输,现在的汽车还是比轮船方便。
现在,当地人直接从奉节坐船到巫山的越来越少,中途上船的也多是临江的村民。小红船,作为陪伴三峡几百年的救援和出行方式,终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是作为一种旅行方式,或许是全新的开始。我希望它能永远行驶下去,不是为方便当地村民出行,而是为了让外地游客慢下来,“沉浸式”领略这一段独特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