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3日
汉王朱高煦(上)
侯玉杰
文章字数:2,715
  在滨州的历史上,武定州、武定府是贯穿明清两朝,长达500多年鲁北地区极其重要的行政中心。其来历颇为惊天动地。
  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在乐安州,即今天的惠民县发生了汉王朱高煦叛乱事件。宣宗御驾亲征,平定叛乱后,将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取武力平定的意思。到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武定州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为附郭,辖1州9县,分别为滨州以及惠民、阳信、海丰、乐陵、利津、沾化、蒲台、青城、商河县,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1913年。
  朱高煦其人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是燕王朱棣的次子。朱棣与徐皇后共有三子,即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他早年在南京与众世子一起学习时,就以顽皮闻名。朱元璋病逝后,他与哥哥朱高炽赴南京奔丧,其舅舅魏国公徐辉祖私下劝诫他要守法制,他不仅不听,反而盗取舅舅的战马,不辞而别返回北京,一路胡作非为、祸害百姓,到涿州时,又杀害了驿丞,嚣张跋扈至极。建文皇帝为巩固中央政权,实施削藩计划,于是,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发动了“靖难之役”。燕王长子留守北京,次子朱高煦孔武有力、善骑射,随父出征,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特别是白沟河一战,朱棣眼看就要被生擒,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朱高煦率数千骑兵赶到,冒死将朱棣救出。在东昌府战役中,朱棣只落得单骑逃脱,又是朱高煦率部阻挡朝廷的大军,才将朱棣救出。在浦口大战中,燕军本已大败,朱棣一看到儿子朱高煦前来,大喜,高声喊道:“儿子,我已筋疲力尽了,你要继续战斗!”朱高煦一马当先,率部死战,竟然转败为胜。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曾数次救父于危难,他武功好,懂军事,深得朱棣信任。朱棣认为朱高煦这个儿子最像自己,因此也特别关爱,而朱高煦也颇为自负,恃功骄傲,多有不检点的行为。
  朱棣夺取天下后,面临着立太子的问题。在朝廷中,也有部分大臣主张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认为长子留守北京,保证后方稳固,其功劳高于战场冲锋陷阵,且长子仁贤,兄弟名分已定,不可更改。于是,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朱高煦怏怏不快,说:“我犯了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去。”他坚持留在京城,不肯去云南。除正常的护卫外,朱高煦私自增设了两卫,许多行为都有些过火。永乐十三年(1415年),再封青州,朱高煦仍拒不赴任,他说:“我犯了什么罪?要把我赶到贫瘠的地方去?”继续留在京城。他又请求并得到了天策卫。为此,他很兴奋,说:“唐太宗是天策上将,我得到天策卫,难道这不是天意吗?”朱高煦又请求增加护卫,他说:“我英明神武,与秦王李世民身世相同。”朱高煦私自招募亲兵,不隶属于兵部。在朱棣到北京期间,他纵兵劫掠,被兵马指挥徐野驴擒获。朱高煦大怒,用铁瓜将徐野驴杀死,众人莫敢吱声。他又越制使用器物,朱棣查明其劣迹后十分愤怒,将他囚禁在南京西华门内,并准备将他废为庶人。经过朱高炽的恳求,朱棣削去了朱高煦的两卫护兵并杀掉了他身边的几个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朱高煦被改封乐安州,即今日惠民县,朱棣要求他即日赴国。朱棣对太子和太孙说:“乐安距离北京近,一旦有变,可以朝发夕至。”战功卓著的朱高煦迫不得已到乐安,心中不免生出许多的怨恨。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征的道路上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仁宗对弟弟朱高煦宽厚,将其嫡子封为世子,将其他8个儿子均封王。可惜,仁宗即位不到一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病逝,仁宗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宣宗对朱高煦这位叔叔很是尊重,赏赐比其他人更厚,朱高煦反以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朱高煦叛乱
  朱高煦觊觎皇位已久,自恃功高盖世,两次受封都不赴任,而且横行无忌。朱高炽即位后,朱高煦安排其子在北京窥探朝廷的一举一动,又派遣心腹潜到北京,伺机窥探消息。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匆匆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得知消息后,策划在路上截杀,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朱瞻基即位后,对这位皇叔优待有加,屡屡赏赐,但朱高煦却并不满足,他也要效仿父亲朱棣夺取侄儿的天下。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密谋起兵。他派遣亲信枚青等潜到北京,联合旧部作为内应。英国公张辅获知后将他们逮捕,并上奏朝廷。朱高煦还与山东都指挥靳荣等约定一起谋反,公开发放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由指挥王斌统领前军,韦达统领左军,千户盛坚统领右军,知州朱恒统领后军,朱高煦的儿子们各监督一路军,朱高煦亲自统领中军,世子朱瞻坦居守乐安,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带领四哨兵马。部署已定,朱高煦授予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成立了另一个中央政府。
  李浚告变
  李浚,今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御史村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四川道监察御史任上时,因父丧回家丁忧。朱高煦图谋举兵造反,到处网罗人才,得知李浚在家丁忧,便欲拉拢他入伙,特派指挥王斌前去游说,李浚佯为答应。王斌走后,李浚紧急召集全族人共同商量对策。最后商定,由其兄带家人远走避难,自己携儿子趁夜潜往济南,向上级报告汉王造反的情况,并请求都指挥使靳荣发给凭证,即刻赴京告变。
  靳荣听说李浚要赴京告变,十分恐慌,又怕暴露自己,不敢把李浚怎么样,只是反对李浚进京告发。李浚情急之下抽刀相向,大声斥责说:“靳荣,你不让我告发,难道我坏了你的事不成?”靳荣拖延不成,遂发给李浚凭证。李浚把儿子安顿在济南后,即刻赴京。靳荣则赶紧派心腹向朱高煦报告,朱高煦派出飞骑追杀。李浚对此早有防备,乃化名王刚,避官道抄小路,星夜急行。朱高煦派出的人马未追到李浚,只追到一个叫王刚的,回来向朱高煦禀报。朱高煦大怒,说:“王刚不是李浚还是谁?”然而,再追已来不及了。李浚安全抵京,宣宗在文华殿紧急召见,李浚力谏皇上御驾亲征。
  宣宗皇帝得到朱高煦欲起兵造反的消息,不愿意轻开战端,特派太监侯泰携带书信到乐安,表达安抚和慰问。朱高煦列兵接待侯泰,桀骜不拜,说:“永乐皇帝轻信谗言,削掉了我的护卫,迁我到这乐安。仁宗皇帝只拿金银珠宝哄骗我,我怎么能永远留在这里?你看看我的兵马,难道不能横行天下吗?你回去报告吧,先把朝廷上的一帮子奸臣抓来,其他的日后再商议。”侯泰还京,皇帝询问汉王情况,侯泰不敢如实回答,其随从的锦衣卫官员则如实报告了所见所闻。
  当月,朱高煦派遣百户陈刚进京上书,又亲自写信给王公大臣,信中对皇帝多有指责。宣宗叹道:“汉王果真是反了!”便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张辅说:“我愿带兵两万前去抓获朱高煦,献给皇上。”宣宗说:“爱卿诚然有能力擒获朱高煦,但考虑到朕刚即位,还有些小人对朕怀有二心,朕若不亲征,就不能安定天下。”于是,立即调兵遣将,御驾亲征。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