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葛肇敏通讯员马珍珍张光学
护士是医疗服务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到术后康复,从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到心理疏导,护士全程参与医疗过程。不仅是患者身心状态的敏锐洞察者,也是医疗信息的精准传递者,还是人文关怀的温情践行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与就医体验。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护士节的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不仅强调了护士队伍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状况,切实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持续关心关爱护士队伍,关注护理人员的成长需求,采取暖心惠护举措,在职业发展、薪酬待遇、人文关怀等方面加大投入,让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能在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价值。
今年,滨医附院计划结合自身护理工作实际,启动“心安护理”品牌建设。“旨在关爱生命,全方位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实现患者心安、家属心安、护士心安,推动医院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滨医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宁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不断提升护理服务的温度与品质,持续优化患者就医体验,为建设‘心安城市’‘心安医院’贡献一份力量。”
158项特色护理服务全力守护人民健康,提升患者满意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流程优化、技术应用和人文关怀的多维举措,实现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质量改进和运营效率优化的多赢局面,最终推动医疗系统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医疗”转型。
近年来,滨医附院持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多维举措显著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聚焦个性化与专科化,医院各病区推出158项特色护理服务,打造“温馨病区”,顺应患者多元化需求,增设中医护理特色门诊、母乳喂养、助产士门诊及淋巴水肿等多个护理专科门诊,为3000余人次提供精准护理,进一步拓展专科护理门诊服务广度与深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持续优化服务流程,依托患者全程管理中心与入院准备中心,分别为4400余名、8000余名患者实现全病程管理与高效入院服务。”徐宁说。同时,医院积极拓展护理服务,依托72个延伸护理服务基地与“互联网+护理”模式,线下服务患者超1200人次,并实现满意度100%。
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斐然,医院荣获山东省“我是护理人”优质护理服务展演一等奖、山东省“特色护理品牌”展示一等奖、山东省临床护理典型案例分享大赛一等奖等多项省级及国家级荣誉,推动区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升级。
“下一步,滨医附院将在护理服务升级的资源投入上努力做到多点发力。”徐宁介绍。在人力资源方面,重点招募老年护理、儿科护理、康复护理等紧缺领域专业人才;资金支持方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置智能护理监测设备等先进设施,同步建立护理创新奖励基金,激发护理人员技术革新动力;信息化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电子病历智能化升级,全方位赋能护理服务提质增效。
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患者不仅关注治疗效果,更重视就医过程中的尊严感、舒适度和人文关怀。而今年滨医附院计划开展的“心安护理”品牌建设,正是通过构建系统化、多维度服务体系,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融入个性化护理。
“心安护理”包括三个维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生理病痛与心理焦虑,让患者在就医全程感受到尊重、理解与安全感,提升康复信心,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从而实现患者心安。
另一方面是为家属提供及时沟通、健康指导与情感支持,缓解照护压力,提升家属对诊疗护理的知晓度与配合度家属满意度达95%以上,实现家属心安。
与此同时,还将不断完善护士职业保障与发展体系,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率,营造积极的职业环境,提升护士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增强护理团队稳定性,实现护士心安。
事实上,如今在滨医附院就诊,已经能感触护理各个环节的贴心周到和细致周密——
门诊环节,推行“暖护导诊”服务,导诊人员经过个性化培训,将“患者东张西望”转变为“护理人员东张西望”;
住院环节,护理人员如同“贴心管家”,从检查预约到手续办理,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服务;
就诊期间,推行“首护责任制”,护士负责分管患者的全程关怀服务;
出院之后,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健康指导与心理支持。
“希望通过我们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让患者在艰难治疗中感受到人性温暖和人文关怀,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障治疗顺利进行。”徐宁说。
打造患者全程管理中心,以护理力量守护健康全程
滨医附院患者全程管理中心是护理团队践行使命、守护患者健康的前沿阵地。在过去一年里,无数温暖且治愈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诠释着护理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76岁的王大爷是一位肺癌并伴有糖尿病的术后患者,手术后的定期复查便成为王大爷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滨医附院患者全程管理中心成立之前,王大爷每次来医院复诊都像是一场“战斗”:挂号、候诊、检查、复诊、取药,每个环节都需要长时间排队,繁琐的流程让他疲惫不堪,影响了按时复诊的依从性。而且由于不同医院的医生对他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给出的诊疗建议有时也存在差异,这让王大爷感到十分困惑,血糖控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甚至一度出现了并发症。
随着滨医附院患者全程管理中心成立,王大爷成为了首批登记管理的患者。中心的护士为他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涵盖了他的病史、日常饮食、运动习惯以及历次检查报告等信息。同时,护士们还定期对王大爷进行随访,通过电话等方式关心他的日常生活,提醒他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及按时服药。
经过一年的全程管理,王大爷的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发症也得到了缓解。他感慨地说:“以前看病就像打仗,现在有了全程管理中心的护士们帮忙,我心里踏实多了,感觉自己的健康有了依靠。”
患者穆女士被确诊为乳腺癌时,整个人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手术、化疗的痛苦,再加上每次复查时繁多的检查项目和漫长的等待时间,让她身心俱疲,甚至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2024年9月,术后一年的穆女士再次复诊时,门诊医生将其信息推送至患者全程管理中心。进入管理中心后,护士们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穆女士的心理顾虑,在护理上给予她详细的健康指导外,还在心理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她积极面对疾病。
为了提高穆女士定期复诊的依从性,护士们为她制定了个体化的随访复诊计划。今年3月份,穆女士收到复查短信后,经过沟通,护士及时联系医师为其开具检查,护士根据检查项目的先后逻辑,合理安排检查时间,并通过短信、电话双重提醒告知注意事项。“原本以为这次复查会像以前那样麻烦,没想到,整个复查过程十分顺畅,全程管理中心的护士们太给力啦!”穆女士感慨道。在中心的持续服务下,她的复查时间从最初的平均6小时缩短至2.5小时,复诊流程的简化让她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增加了康复治疗的信心。
患者全程管理中心开诊这一年,像王大爷和穆女士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在这里,护士们用专业、爱心和耐心,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的护理服务,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更提升了他们的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徐宁介绍。
为护理人员“减压赋能”,提升职业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
当前,护理行业普遍存在工作强度大、职业压力高的现实问题。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身心疲惫。如何更好地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改善优化工作环境,有助于从根源上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幸福感与获得感。
“为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滨医附院从优化排班制度、强化心理支持、改善工作环境等多维度提供针对性支持,切实提升护士职业幸福感。”徐宁介绍。
在优化排班制度方面,医院推行“基础排班+弹性调配”模式,根据科室忙闲时段、患者流量等情况,动态调整人力。
在强化心理支持方面,成立专业心理干预团队,定期开展压力评估与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夜班等高压力岗位护士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医院还开设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引入正念冥想、情绪释放训练等减压课程,供护士随时调节情绪。
“在此基础上,医院通过选树标杆、强化激励、人文关怀等一系列措施,让护士在专业成长与职业奉献中收获成就感与归属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职业自豪感。”徐宁说,“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护士群体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护士能够在充满善意的环境中,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守护人民健康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