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1384年-1449年),字孟辅,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明朝洪武初年迁居无棣城。永乐九年(1411年),王佐考取举人,入太学学习,遂贯通经史百家,尤其精于理财之道,以学问好、品行高闻名。永乐十六年(1418年),王佐升任吏科给事中,在皇帝的召见中,王佐以奏对详尽、儒雅,仪表端庄稳重,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孙朱瞻基的青睐。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成为皇帝,来年就越级提升王佐为户部右侍郎,委以理财重任。当时,太仓、临清、德州、淮、徐各地粮仓贪污渎职,积弊严重,宣德皇帝特派王佐进行巡视,他严加稽核,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和渎职之人,整顿了财政纪律。
宣德六年(1431年),王佐升转户部左侍郎。明朝将都城迁居北京后,粮食供应主要靠大运河运输。平江伯陈暄上书朝廷,他认为负责漕运的12万兵丁太辛苦,终年劳作、疲于奔命,建议征调南方百姓12万人,军民轮番转运。皇帝下诏,令王佐等大臣共同商议陈暄的建议。经过实地考察后,王佐认为“东南民力已困”,竭力反对再征调农民参与漕运,皇帝遂将陈暄的条陈搁置。王佐还被派往督理通州至直沽的河道疏竣工程,完成任务后,再奉旨承办宣府屯田等事宜。王佐办理西北粮饷十分辛苦,宣德七年(1432年),皇帝下诏奖励:“西北苦寒,念尔提督转运粮饷辛勤”,为此,恩赐他一身衣服。王佐办事公道干练,赏罚分明,为人处事得体,朝野皆有好评。
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皇帝即位,王佐奉命出京担任河南镇守。经过调查,他向朝廷指出,各地驻军直接向地方百姓征收税粮的弊端,建议改变旧的、容易产生腐败的制度。经过朝廷商议确定,除边境卫所外,其他军队的物资供应全部改由户部、地方衙门统一管理,此举大获收益,既堵塞了管理军队仓库人员的贪污之路,也免除了百姓被骚扰之苦。不久,王佐被召回京城,专门负责督理甘肃军饷。
正统元年(1436年)秋,鉴于各地盐场、盐运使司及各场盐课司官吏不遵成例,贪赃枉法,纵容灶户私煎私货,勒索盐商。英宗又命王佐以钦差身份巡视长芦,督理盐政。王佐按照国家律令,厘定规章,严加查巡,惩办渎职之吏,重罚枉法之徒,各地盐道境况肃然有序。正统三年(1438年),王佐改任京师及通州仓场总督。两个仓场关系到京城的粮食供应安全,历来是朝廷最为关注的地方,也是积弊丛生,贪污贿赂盛行的地方。王佐深明生计之策,管理有度,理财有方,所到之处,事无不办,颇得好评。
正统六年(1441年),户部尚书刘中敷被言官弹劾离职,王佐奉命全面管理户部事务,遂即晋升为尚书。正统十一年(1446年)二月,安乡伯张安因为与弟弟张宁争夺禄米,丧失兄弟情义,被户科给事中钱奂、监察御史何永芳弹劾,下锦衣卫大狱。三月,因为户部与刑部、都察院秉承诏令审讯,却意见相左,相互推诿,遭到弹劾,皇帝震怒,将户部尚书王佐、右侍郎储懋,刑部尚书金濂、右侍郎丁铉、马昂,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右副都御史丁璇等逮捕下狱,旋即释放。王佐担任户部尚书之时,正是北部少数民族瓦剌部强盛并不断地骚扰边关的时期,战事频繁,动辄用兵,耗费巨大,国库空虚,全靠王佐从容调剂,节缩有方,国家财力才尚未崩溃。时局艰难,正统十二年(1447年),他又兼署吏部尚书。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秋时节,蒙古族瓦剌部大举入侵,兵锋锐不可挡,边关守军接连败北,朝廷派驸马都尉井源率兵4万增援。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不懂军事,却又想建立功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他认为大兵一出,即可取胜,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让皇帝路过老家蔚州,光宗耀祖。在王振的劝说下,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都认为这样太冒险,恳求皇帝更改成命。在王振的怂恿和把持下,明英宗还是决定御驾亲征,仓促间亲率公、侯、伯、尚书、侍郎以下50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京师。所谓的亲征,军队是临时调集起来的,既不了解敌情,又缺乏作战方略,更没有足够的后勤准备,加上大军出居庸关,连日风雨交加,道路泥泞,人困马乏,粮草供给不足,大批士卒生病饿死,路上到处横着死尸,边境形势也日益紧张。王佐与兵部尚书邝野恐出战不利,要求停止进发,遭王振拒绝。二人怀揣奏疏跪于草丛中,苦苦哀求,要求见皇上,从早上至傍晚,不得入内。大军到达大同,前方负责的太监监军郭敬向王振报告了敌军实情,王振才感到形势不利,下令退兵,却又让皇帝绕道宣府,临幸自己的老家。王佐、邝野鉴于战事已迫在眉睫,请皇上急速入关避敌,并加强后军戒备,王振不予理睬;二人进帐面请,被王振派人拉出,并让他们跟随老营行动。农历八月十三日下午,明军退到怀来县土木堡,这里离县城仅20公里。王佐、邝野等人奏请英宗速进怀来城驻跸,以便防守。但英宗因在后负责押送辎重的王振未到,执意等待。王振到后,却不想再走。邝野建议分兵严守,提高警惕,同时再请皇帝星夜赶入居庸关,以确保安全。王振不仅不听,反而讥讽邝野、王佐等人是“一介腐儒”,令人强行架出。邝野、王佐二人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只有呆坐帐中,相对而泣。第二天,御营即遭包围,第三天,英宗率亲兵突围无结果,终致被俘。
土木堡一役,英宗皇帝被俘,王佐、邝野等50余名朝廷大臣罹难,数百名侍从丧生,50万大军覆没。历史上把这一次战役称为“土木堡之变”,明王朝由此从兴盛走向衰落。
为了祭祀土木堡殉难大臣,朝廷在怀来县建立显忠祠,祠内供奉66名殉难臣子,户部尚书王佐列第一位。景泰元年(1450年),王佐被追赠为少保,录其一子震为户部主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再次登上皇帝位,感念王佐为国捐躯,钦命在其家族所在地枣园桥西(今属于庆云县)建“忠烈王公祠”。王佐祠殿内两侧对联是:“西桥明月照忠魂,北汉刚风吹浩气”。朝廷恩赐祭田9顷,作为王公祠管理费用。明宪宗成化年间再赐谥号“忠简”。《明史》评价王佐说:“在户部久,不为赫赫名,而宽厚有度,政务纠纷,未尝废学,人称其君子。”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