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7日
传统与新兴碰撞产业与民生交融科技与人文共生
高新区打造医康养居高地的“蝶变之路”
本报记者董锋磊通讯员周小燕邱格遥
文章字数:1,726

  在黄河南岸的滨州高新区,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片曾以纺织为主的工业热土,近年来正以“医康养居、研教产服”为关键词,书写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在这里,愉悦集团从家纺巨头到医养健康产业领军者的转型轨迹,恰如一个生动的注脚,折射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与创新实践。
  破局:传统产业的“二次创业”
  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缩影。这里曾聚集着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剧、产业附加值偏低的发展瓶颈。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孟霄坦言。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推进,医养健康产业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确定的\"十强产业\"之一。高新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将目光锁定在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医康养产业,规划建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医养健康产业园。
  在这场转型发展浪潮中,愉悦集团的战略转身极具代表性。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企业,曾经以\"世界最大的蜡印花布生产基地\"闻名业界,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面对全球纺织业竞争加剧的态势,愉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曰兴敏锐地捕捉到大健康产业的风口:“传统产业不是没有未来,而是需要找到与时代需求的连接点。”
  跃迁:构建医康养产业生态圈
  走进愉悦集团打造的生命科技馆,传统纺织与医康养产业的跨界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展厅内,依靠纺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制造的人造血管,令人惊叹;普通的棉被利用科研人员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抗菌成分,实现功能更新;康复辅具展示区域中的智能护理床、智能便洁器、老年代步车等适老化产品琳琅满目。\"基于对健康纺织、健康睡眠领域的深厚积淀,我们把材料科技优势转化为医康养产业的技术优势,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建峰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纳米抗菌纤维材料已通过美国FDA认证,抗菌率达99.9%;研发的CBT-I数字疗法与睡眠力健康管理系统,与华为跨界合作,融汇贯通,联手打造面向大众的睡眠健康管理体系。
  如今,这种“老树发新枝”的转型路径,已在高新区形成示范效应。以愉悦集团为链主企业,构建起“医养设备+健康服务+智慧平台”的完整产业链,催生了愉悦大健康产业八大业务板块,包含医疗、养老、农业、智造、教育、文旅等新产业形态。这些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相互支撑,形成“医康养居”“研教产服”两大联合体,为高新区黄河谣健康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全产业链支撑。
  惠民:产业升级的民生温度
  在高新区欣悦康复医院,78岁的王奶奶正在体验“体感游戏康复训练”,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她的每个康复动作都能转化为游戏进度。“以前觉得高科技离我们很远,现在连养老都变得‘智能’了。”老人的感慨,道出了产业转型的民生价值。
  这种温度不仅体现在产品端。愉悦集团创新“医康养”模式,投资建设滨州欣悦康复医院,映寿汇康养服务中心和万物生医康养居社区,惠及不同人群,满足所有人的医康养需求;集团与多所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康养人才,打造医康养产业集聚区。
  正在筹建中的滨州康养职业学院,预计今年将实现招生运营。该校以医康养为专业特色,重点打造健康服务技术、健康智能制造、食药生物、新商科和文创四大专业群,涵盖老年保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27个特色专业,目标到“十六五”期间,建成一所在校生逾2万人的全日制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承担起康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研究、文化传播的特殊历史使命。
  启示:转型发展的“滨州样本”
  高新区的转型实践,为传统产业主导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也为人们带来启示。产业衔接观方面,传统产业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价值链攀升;生态构建论方面,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民生导向性方面,将产业升级与惠民工程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高新区正朝着“黄河三角洲医养健康产业高地”的目标迈进。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传统与新兴的碰撞、产业与民生的交融、科技与人文的共生,正演绎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滨州高新区的蝶变启示我们,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或许正是\"愉悦模式\"给予行业和时代的最好答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