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7日
非遗+研学+文创+交流+科研长链条迸发新活力
滨州交出“非遗”保护新答卷
本报记者刘清春通讯员李娟
文章字数:1,71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始于2004年,至今已走过20多年历程。
  在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66项、市级214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34名、市级199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114家非遗工坊完成数字化建档,年开展展演活动超300场。去年以来,滨州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扎实推进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
  非遗+研学,收获“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孩子遇上非遗,研学遇上国风,便是最美场景。近年,“非遗+研学”成为社会热点。
  去年,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启动了“渤海之滨承古韵黄河之州绽芳菲”滨州市非遗主题研学活动,联动全市 7 个县(市、区),选取滨州市省级以上滨州区域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课程研发,创新打造非遗研学路线,成为“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这条线路,将景点参观、文化研学、非遗项目体验融入青少年研学游。它包括登黄河楼、赏黄河风景,体验扎根黄河泥土的滨州民间剪纸;走进惠民魏氏庄园,游城堡式庄园,听曲艺、体验惠民泥塑;走进博兴草柳编产业园,参观、体验、购买草柳编编织制品;走进无棣贝瓷生活馆,看展览,体验贝瓷烧制技艺;在沾化文化古城景区,听曲艺、体验泥陶、蓝印花布、剪纸等技艺;在阳信庙五庄村鼓子秧歌广场,赏民俗风情;在邹平孙峪村酸浆豆腐传习所,参观、体验酸浆豆腐制作技艺。
  非遗+文创,让大学生成为设计主力
  能看能听,还要能拿能带走。文创,是非遗活起来的重要路径。
  2024年,为充分调动高校美术从业者、在校学生、文化创意从业者、设计爱好者的想象力,市文化馆、市美术馆、山东航空学院美术学院合作持续推出了“莲花灯”项目推广通识课、滨州非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张灯结彩·滨州民间传统灯饰装置展暨滨州市首届非遗文创大赛成果展等活动,鼓励大学生们沉浸其中,完成古老非遗的青春表达,化成地方IP形象、文创产品及包装、公益招贴等标识。而鼓励传承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创新型非遗人才,正是滨州非遗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品类丰富的非遗文创集中涌现,又为“非遗集市”打好了基础。如春节期间,市文化馆遇见非遗·滨州非遗集市展售很火爆。花样繁多的非文创汇聚一堂,可参观打卡、可赏玩触碰、可亲口品尝、可扫码打包。比如,以蛇为主题的产品就丰富多彩:剪纸小蛇的摆件、发卡、钥匙扣、冰箱贴;小蛇布玩偶、毛绒挂件;扭扭棒、珍珠小蛇玩具琳琅满目,缤纷可爱。
  4月3日,2025滨州市非遗展销会在秦皇河畔“盛开”。当古老非遗与现代国潮、盛放的郁金香激情碰撞,又为市民带来一场沉浸式非遗体验。
  非遗+宣传交流,多个项目走出国门
  扎根滨州,也要敢于请进来、走出去。近年来,跨地域文化交流,在千百里之外展示了滨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比如,建立健全滨州——恩施跨地域文化交流机制,去年5月,湖北恩施州与山东滨州选取两地百姓最熟悉、最常用、最具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蓝印花布、西兰卡普作为展览主体,携手打造了一个可看性强、参与度高、有比对、有交融的联合展览“衣被天下——蓝印花布与西兰卡普联展”,让市民全面、立体、沉浸式了解西兰卡普与蓝印花布的相关制作技艺。还有“山水回响”恩施·滨州文化艺术交流分享会,都为黄河——长江跨区域文化共享、非遗传承创新路径积累了经验。再如,去年10月“新加坡——山东周”期间,“孔子家乡好客山东”文旅推介会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滨州鲁绣(绒绣)、艾草锤制作及茶艺展示等特色项目参加展演,吸引了中外嘉宾驻足欣赏体验。
  非遗+科研,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2024年,市文化馆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科研成果丰硕。
  其中,《文化“两创”视域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滨州非遗创新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入选市社科联2024年“调研滨州”专项课题并顺利结项;《以兰齐新村为例探索黄河流域乡村建设的滨州样板》获2023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黄河专题类)二等奖。《山东省滨州市:探索地市级文化馆跨地域文化交流新机制》获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创新实践案例三等奖。这些理论成果来自实际调研和文化馆人的实践探索,也在逐渐产生推动作用。
  非遗不老,传承常新,我市将多维探索保护传承新路径,扎实推进“非遗+”融合发展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