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1日
滨州:奏响高质量发展“春之曲”
本报记者 李伟伟
文章字数:2,088

  春山可望,笃行不怠。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新”,是向上生长的力量,也是向前开拓的激情。
  “质”,是滨州担负的使命,也是共同期待的未来。
  从电解铝熔炉跃动的火光,到光伏矩阵铺展的蔚蓝,再到航空产业园跃动的机械臂,滨州将“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的发展路径,嵌入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品质滨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2月17日,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春意勃发,佳绩连连滨州,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18项主要指标中,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1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6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
  短短三年,从37到53再到67,滨州添加了30个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其中16项产品产能、产量、营收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
  滨州制造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产业坐标——三元生物在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能最大、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华纺股份的“爽丝绒”莱赛尔面料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第一;全国每三台发动机,就有一台用着“滨州心”,产自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这些跳动的数据,正在黄三角腹地谱写着中国制造的滨州叙事。
  这份成绩单,源自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
  滨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持续实践探索,提出建设“品质滨州”的重要决策。
  2022年2月,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提升“八大品质”。2023年,滨州在全省首发、全国率先成体系构建起“1+8”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系列标准。2024年,滨州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坚定发展信心,努力攻坚克难,滨州质效水平迈上新层级。
  几年来,全市上下凝聚起“锚定品质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实担当之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的共识共为,扛牢使命、争先向前,干出了“八大品质”的全面提升。
  发展品质越来越高,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重塑,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经济大盘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科创品质越来越强,科技创新已成为滨州跨越发展的最强引擎、最强跳板;开放品质越来越活,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大开放格局加速构建;服务品质越来越优,“五度宜人”的滨州已成为创业、创新、创造的最佳沃土;文化品质越来越好,向上向好、尚善尚美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环境品质越来越美,滨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城乡更美丽;民生品质越来越实,奔向共同富裕的步伐更加稳健有力;平安品质越来越稳,平安法治已经成为滨州发展的基石。
  这一切缘于思维之变催生了行动之变,带来了创新之变、发展之变、成效之变。
  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张地图”旁思考谋划开放发展,滨州树牢“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的理念,去年,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这两项指标的增速均位居山东省前3位。
  近年来,滨州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创新建立党建过程管控机制、思想方法训练机制、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督考评用融合机制“四项机制”,广大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干事创业的状态全面激活,各项工作“争第一、干唯一、创一流”蔚然成风。
  今年新春第一会,滨州强力吹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干部内生动力、风险防范能力“三大行动”攻坚号角,聚焦“八大品质”大干实干、埋头苦干,干出了干群精气神、干出了事业新高地、干出了百姓获得感,滨州的色彩更加鲜明、味道更加醇厚、温度更加舒适。
  滨州以“八大品质”为纲,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全方位重塑城市竞争力。
  链式思维:“滨州制造”向“新”而行
  滨州作为一座400万人口的地级市,却拥有67项全球或全国冠军产品。究其原因,在于当地形成了“有为政府+市场化导向”的协同发展模式。
  民营企业在滨州从来不只是数字报表中的“增长单元”,而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共同体”。2024年,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领跑全省的背后,是民营经济贡献的90%企业主体、85%的创新成果和75%的就业岗位。
  7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3家企业荣登中国品牌价值榜,企业数量与品牌强度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
  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致敬企业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民营经济鲜活样本,也因此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品牌越来越响,连续4年入选全国制造业百强市,连续2年入选全国数字城市百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工业大市、制造大市、民营经济大市,滨州产业深度转型的过程,如何既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也让新兴产业“开花结硕果”,又让特色产业“独木变森林”,还让未来产业“小苗成大树”?
  滨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链式布局,数字赋能,聚焦产业链提质增效扩量,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山东重点布局的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核心区、国家重要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山东省唯一超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市、全国牛羊优势产业区……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中形成了一批先进的产业集群,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滨州市拥有38个,“滨州制造”优势凸显。(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