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斐报道)近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城管局专场上获悉,园林绿化修剪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环节,今年市城管局将秉持“科学规划、规范操作、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从三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科学规划与标准细化,确保修剪精准施策
针对不同区域和植被类型,市城管局建立了差异化修剪标准,分层分类制定技术标准。其中,主干道行道树以消除安全隐患为核心,要求分枝点高度不低于2.8米,并预留与交通信号灯、架空线等设施的安全距离;居住区绿篱则按“内高外低”原则修剪,形成自然圆润的轮廓;对草坪、花灌木、造型树等细分种类,均明确了高度控制、修剪频率等要求。
同时,因时因树确定修剪周期,严格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在落叶乔木休眠期进行集中修剪,常绿树种的修剪避开生长旺盛期,观花植物在花后及时清理残花败果。
规范执行与过程监管,杜绝过度修剪行为
市城管局坚持开展全链条培训与技术管理,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要求作业人员掌握“疏枝短截结合”“芽位选择”等核心技能,上树修剪人员需具备专业资质,使用“三刀法”处理粗枝以减少创面。
实施智能化监管与执法处罚,依托城管数字平台实时监控作业过程,及时发现制止违规行为(如截干、过度回缩),对于造成较为严重后果的,依据《滨州市城市绿地管理条例》予以处罚。同时,要求养护单位针对园林苗木修剪制定修剪方案,确保“一树一策”落实。
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共建绿色宜居城市
市城管局积极开展社区共治与意见征询,通过“城管开放日”、线上问卷等方式公示修剪计划,并在居住区推行“业委会-物业-专业公司”三方协作模式,由资质企业实施采光通风类修剪,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做好应急响应与长效维护,依托市民热线电话,及时处理市民反映的树枝遮挡、安全隐患等问题;建立树木“健康档案”,对古树名木、新栽苗木实施分级管护,定期检查修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