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静涵 通讯员 马田倩张立健何颂一
“您好,我是邹平市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您什么时候方便过来调解,我帮您安排调解室。”随着上班后的第一通电话,综治中心大厅逐渐忙碌起来。为了有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邹平市不断出实招、谋实策,持续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阵地建设为抓手,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
“来之前只知道综治中心能化解矛盾,不知道需要啥手续、走啥流程。之前我和邻居之间存在土地纠纷,来到综治中心,导引台的工作人员带我到相关窗口进行咨询,工作人员还主动帮忙进行调解,我心里的疙瘩解决了,和邻居的关系缓和了。综治中心真是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地方!”来邹平市综治中心解决土地纠纷问题的赵大爷欣慰地说。
近年来,邹平市持续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各级综治中心软硬件设施,持续优化功能布局,市镇两级均设置了无差别受理窗口、群众接待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因地制宜打造了17个特色调解室。其中,邹平市综治中心整合信访、法院、公安、司法等13个部门常驻,镇街实现平安法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部门常驻,其他职能部门、站所随叫随驻,综治中心实现“门诊式”运转,矛盾纠纷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今年以来,邹平市各级综治中心共接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100余件,化解成功率99%以上。
以矛调质效为关键,倡树“和为贵”工作理念
“非常感谢矛调中心工作人员的协商调解,我们7000元的工资顺利拿到了。”青阳镇钟家村的张某握着矛调中心调解员高广的手说道。“您是我们启动‘三所联调’机制化解的第153个案例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调解员高广回答。
今年以来,邹平市积极创新“三所联调”工作机制,并纳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范围,建立起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常态化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问题共解。在邹平,一起起看似棘手的矛盾纠纷,正通过“三所联调”机制巧妙化解,奏响了一曲曲基层社会治理的和谐乐章。
为了提升矛盾纠纷调处质效,邹平市各级综治中心不断强基赋能,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积极吸纳退休干部、老教师等人员力量,培育专职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村居(社区)调解、网格调解五支队伍,将调解员队伍覆盖到各种专业领域,定期开展“普法教育专题沙龙”、“枫桥班”培训等活动,确保纠纷有人管、能化解。为了提升调解员专业能力,针对民间借贷、买卖合同、婚恋家事等八类高发纠纷,该中心编印了《邹平市类案调解工作指南》,成为了调解的“教科书”,大大提高了调解质效。
目前,邹平市打造了以市级“忧乐调解”为主品牌,镇街“山雨和谐”“溪和睦调”“醴贤”“禾和”“说活儿”“好顺”等一系列子品牌的调解品牌矩阵。“有矛盾就到综治中心”这句话已经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是成为了邹平市民遇到矛盾纠纷时的第一反应。
以机制贯通为保障,提升“方寸间”衔接速度
“以‘行针见线’的贯通机制,坚持排查到位、交接到位、落实到位,将一件件小矛盾落实在‘方寸间’,形成矛盾纠纷调解闭环。”邹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主任夏晓光说。
据悉,邹平市积极推进建立上下贯通、纵横联通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持续开展“双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充分发动村居(社区)、镇街职能站所、派出所、人民法庭等力量,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解决在小。同时,统筹群防群治力量,组织民辅警、9958义警、村“两委”成员、网格员等力量,成立民辅警专职联盟、网格联盟、业主联盟、应急救援联盟、警保联盟等群防群治组织。今年以来,共开展巡逻防控1600余次,解决社会治安隐患160余起。
为确保每个矛盾纠纷化解到位,邹平把群众诉求是否有效回应、纠纷是否真正解决,作为检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标准,建立了矛盾纠纷督办落实机制,定期抽查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情况,对已办结的案件进行随机回访,对未按时办结的矛盾纠纷下发督办单,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会商研判,确保每个矛盾都得到妥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