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阳信县水落坡镇张马村春风正劲,村道旁红瓦白墙与规整农田交相辉映,红色文化广场上孩童嬉戏,石磨面粉厂内机器轰鸣……这所有的变化,是滨州医学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高立波扎根基层500多个日夜的生动映照。
从滨州医学院到阳信张马村,高立波坚持以“党建红”为底色,以“产业强”为动能,以“民生暖”为根基,为这座英雄村书写下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强基铸魂,激活红色动能
“张马村不缺榜样,缺的是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纽带。”高立波初到张马村时,面对基层党组织活力不足、红色文化传承力不够的现状,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破题”关键。
高立波将规范村党组织生活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党员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2024年,他带领全村党员赴滨州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并在“七一”期间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调动党员参与村内工作、服务村民的积极性。
据了解,在革命战争年代,张马村曾走出10余位抗战英雄。高立波驻村后,带领村“两委”成员把村内主干道以抗战英雄的名字命名,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广场,并将其发展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清明、国庆等特殊节点,他还组织开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实践活动,邀请烈士家属讲述英雄故事,并带领党员走访慰问烈属家庭。村民张大娘感慨道:“现在的孩子们知道村里出过英雄,走到哪儿都很自豪。”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张马村党支部越来越强、越来越团结,年龄结构越来越合理,村“两委”班子成为全体村民的“主心骨”。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激活内生动力
张马村很小,与周边几个自然村连接在一起,土地也不多,362亩耕地养活了80户223口人,老年人在家种地、看孩子,年轻人则打工或创业。高立波驻村后发现,村里大部分家庭收入可观,但是老年人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乡村振兴,产业是命脉。我们要让土地生金,更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高立波立足张马村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适合张马村实际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径。
依托当地小麦种植优势,高立波带领村“两委”成员主导建设石磨面粉加工厂,用50万元帮扶资金建起厂房,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并严格把控原料采购、加工工艺和产品检测等环节。在加工车间,该村党支部书记韩玉民抓过一把刚磨好的面粉,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的小麦主要是村民自己种的优质小麦,合作社收储一部分,大家可买面粉,可用自己的小麦换面粉,也可以付费由加工厂磨面粉。我们收储的面粉要求必须干净,为的就是吃个零添加、磨盘磨出来的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既服务于周边百姓,也设想着走向全国。与车间一面透明玻璃之隔的,是马上投入使用的电商直播间。“到时候,网民可以全程看到石磨面粉的生产全流程,放心下单。”韩玉民说,下一步还会加工面条等产品。创办村集体企业,是为村集体“造血”,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高立波说:“我们计件收费,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补贴家用,也耽误不了种地、接娃、照顾老人。”
服务民生枝叶关情,擦亮幸福底色
“驻村工作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高立波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从健康帮扶到养老关怀等各个方面,全力织密民生保障网。今年1月份的党员会议上,韩玉民总结道:“在高书记带领下,我们村不仅完成了石磨面粉厂建设,还硬化了近3800平方米的排水沟,乡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了。”
面对村卫生室墙皮脱落、环境脏乱的实际,高立波积极争取资金进行整体修缮。他还积极协调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团队,定期进村举办义诊或健康讲座,指导村民科学用药,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向张马村及周边村庄的家庭妇女、中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024年重阳节,高立波组织举办了“银发茶话会”,听取老年人对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现场为大家发放了慰问品;2025年春节前夕,他带领村“两委”成员走访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并叮嘱群众“有困难随时找党组织。”村民李大爷激动地说:“高书记为我们老年人想得太周到了,一件件实事都办到了老百姓的心里了。”
此外,高立波还多方面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牵头制定了《张马村村规民约》,从8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规范村民行为、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
如今,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正以“党建红”引领“产业强”托起“民生暖”,逐渐走出一条组织强、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条心,一定会把张马村建设发展得越来越好!”高立波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