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开发区讯(通讯员范立臻报道)近年来,随着虚假诉讼向仲裁、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等非诉程序领域快速蔓延,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审慎探索监督新路径,以“线索链-证据链-程序链”三链融合为创新点,细部署、抓重点、深监督,形成一套适应非诉程序民事案件特点的虚假诉讼监督机制。
获取途径多元化,突破线索发现“力道不足”藩篱
突出高发领域重点筛查。以非诉程序中虚假诉讼高发的仲裁、司法确认调解协议领域为抓手,重点排查民间借贷、财产分割、企业债务等案件,重点关注当事人关系特殊、程序异常,如快速调解等案情有悖常理情形。
多样化宣传获取线索。坚持“两微一端”相结合,通过拍摄普法小视频等方式引导合法权益受损的当事人积极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以案找案深挖“关联案”。强化与刑检、控申部门横向联动,从涉黑恶案件、金融诈骗等关联犯罪中挖掘涉民事虚假诉讼线索。
监督手段丰富化,对准调查核实“刚性有限”问题
树立精准监督的理念。坚持书面审查与调查核实相结合,注重从审查卷宗和当事人申请材料入手,发现疑点,细致求证,分析案件中证据材料在证据形式、证明力等方面的缺陷。
强化对外协作。必要时联合公安机关调取关键证据,破解“当事人不配合”“证据灭失”等难题。
提升专业能力。认真学习相关案例,把握虚假诉讼认定标准,区分恶意串通型与单方捏造型虚假诉讼,提升监督精准度。
案件程序规范化,扫清检察监督“职能不彰”障碍
程序上正当合法。通过与法院沟通,有效化解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等非诉程序案件一审终审、不能再审等程序上的障碍,推动对特别程序案件重新审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分门别类处理刑民交叉问题。积极与法院、公安协调,理顺涉虚假诉讼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程序,充分论证刑事案件处理结果是否与民事案件具有关联性,打破刑民交叉案件,一律先刑后民的处理惯例。
下一步,开发区检察院将立足穿透式审查、协同化治理、数字化赋能,依托府检联动机制,不断强化非诉程序案件虚假诉讼监督效能,为维护司法公正提供检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