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三个“老爷”
钱杰
文章字数:2,439

  第一回,甄士隐邀请寄居在隔壁葫芦庙的穷儒贾雨村来家聊天。“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
  第四回,门子正将“护官符”与贾雨村看,“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找到正跟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玩耍的惜春,便问智能儿,你师父那“秃歪喇”去哪里了?智能儿道:“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
  清代红学家诸联评价《红楼梦》书中“无一闲笔”。像这三位“老爷”,便都是脂批所谓作者的“狡猾之笔”,但“无一闲笔”。
  我们且一个“老爷”一个“老爷”地说。
  “严老爷”
  第一回里这个“严”老爷,从字眼上看,还是曹雪芹喜用擅用的“谐音梗”。此处“严”字后脂批:“‘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
  果然不到一年,这把火就来了,烧得还不小。次年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失火,“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老辈红学家蔡元培先生脑洞大开,由“甄家”遇火,联想到甲申年那李自成和满清在关内关外一起烧的两把火(炎),遂致三月(十九)北京失守、明崇祯帝“殉国”——明朝这个红(朱)楼“真家”就此玩儿完,清朝这个“假家”开始以假乱真。
  曹雪芹这会儿让“严老爷来拜”,却不单只隐喻“火将至”这一个用途。
  支开甄士隐,只留贾雨村自己在书房,还另有一番佳意——那就是回目中的“风尘怀闺秀”。要给贾雨村留出空儿来,好让他邂逅“娇杏”这个“巨眼英豪、风尘知己”。
  一个有野心的穷书生,一个不安分的大丫头,经过窗内窗外逗咳嗽、采闲花、抛媚眼这一通才子遇佳人的经典步骤,毫无悬念,马上就“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王老爷”第四回中突至应天府衙门拜访贾雨村的“王老爷”,当是凶手薛蟠舅父王子腾家派来的人无疑。
  “王老爷”来的当口,恰是门子给贾雨村出示“护官符”、正看到“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据甲戌本)这一句的时候。
  关于“护官符”上四大家族的排列顺序,我们见到的各个版本均作“贾、史、王、薛”,唯独甲戌本作“贾、史、薛、王”,即把王家放在了最后。若按四大家族的官爵顺序和“房分”多少看,诸本的排序不误。但从版本比较上看,甲戌本又是公认的最接近曹雪芹原笔的本子,因其被他人改动最少,最可信,也最优。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也曾在这里表示疑惑,点出“甲戌本另样排序,不知何故,姑存疑”。然而现在更多的编辑、出版方的做法是无视(或由无知导致)甲戌本的排序。
  笔者则坚持甲戌本的排法正是曹雪芹原意——
  这其实用的是一种电影蒙太奇手法。你想那个镜头:贾雨村的目光刚好落在“金陵王”的“王”字上,“王老爷来拜”的画外音就响起。这个设计,是不是很飒很超前!
  谁敢撇开那世俗的按官爵大小、“房分”多少的排序原则,偏去由着自己那艺术的、涉笔成趣的性子去写?天才的、自幼受到江南“真家”浓厚文学艺术气息浸润的曹雪芹,就敢!
  而这个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王老爷”,由后面的情节看,有可能是王子腾的一个子侄辈。这个人很可能叫作王信。
  王信这个名字,突然在第六十八回出现。凤姐设计安排张华告贾琏后,然后又“忙将王信唤来,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警唬而已,又拿了三百银子给他去打点。是夜王信到了察院私第,安了根子。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
  凤姐的混账胞兄叫作“王仁”。“仁义礼智信”——“王信”便像是他们这一辈的弟兄。从其仗势任意出入官衙、肆意干预司法那熟络老到的行径手法看,他与奉王子腾之命跑到应天府衙门来找贾雨村斡旋、施压的“王老爷”,应是同一人。
  当然,“王老爷来拜”侧有脂批,说这是用的“横云断岭法,是板定大章法”。“横云断岭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结构技法之一。写作中,安排较长的情节时,为避免行文的呆板、追求叙事的节奏和波澜,有意插入表面似乎阻断情节发展的某些事件。
  事实上,贾雨村在看了“护官符”、见了“王老爷”(他们交流的时间很长,足足用了“有顿饭工夫”方回来)后,心里对此案件如何处理,大约已有成算。至其接下来再装孙子、逗小沙弥门子,让人家献计说出此案只能如此这般昧着良心乱判,而他却笑着连说“不妥不妥”,还要“再斟酌斟酌”,这便是其奸雄本色所在,纯粹糊弄鬼呢——其实这当儿,他心里想的一定是“甚妥甚妥,别无他法”!
  “于老爷”
  第七回智能儿口里冒出来的这个“于老爷”,用脂批的话说,是又“虚贴”的一个人名。
  “虚贴”归“虚贴”,说明这不是一个什么要紧人物,却也并非如贾代儒名字那般,只是为了“省事”而“随笔命名”(第八回脂批),而又是一个“谐音梗”——“可知所尚僧尼者,悉愚人也”。
  贾府里管着各庙月例银子的一个管家,也姓“愚”,叫余信(脂批:明点“愚性”二字)。周瑞家的所云那“秃歪喇”,即智能儿的师父静虚老尼,只要到贾府来,余信的老婆就赶上来,和她一“咕唧”就是半日。
  “咕唧”些什么呢?
  第二十五回里,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忽悠贾母道:“也不值些什么,不过除香烛供养之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上个大海灯”“南安郡王府里的太妃,他许的多,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锦田侯的诰命次一等,一天不过二十四斤油,再还有几家也有五斤的、三斤的、一斤的,都不拘数。那小家子穷人家舍不起这些,就是四两半斤,也少不得替他点”……
  估计静虚在贾府也好,跑到“于老爷”府里跟“于母”“于夫人”也好,“咕唧”的也不外是这些事体。
  而且这个老尼的脑子灵舌头勤腿杆长,何止在贾府、于老爷府里忙活?第十五回,她在馒头庵跟王熙凤说自己这几天忙得“都没工夫”,“因胡老爷府里产了公子,太太送了十两银子来这里,叫请几位师父念三日《血盆经》,忙的无个空儿……”又“虚陪”出一个“胡老爷”——正是脂批所谓“糊涂人”!
  静虚、马道婆,这些“三姑六婆”,正像王熙凤说的,她们才“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念完了经卷、许罢了愿、骗够了钱,转过头来,却并无善念,该害人还是害人。你信她们,可不就像那些“于(愚)老爷”“胡(糊涂)老爷”一般,是“余(愚)信”吗?
  作者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