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玉米丹参复合种植 助力实现“一地双收”
文章字数:727
  本报沾化讯(通讯员孟令旭报道)4月3日,在沾化区黄升镇前皂村百亩玉米丹参复合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红军带领工人整地分苗、种植丹参,现场一派春耕春种的繁忙景象。
  1973年出生的李红军早年做过玻璃幕墙生意,并在市区北外环建有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积蓄后,于2015年底来到前皂村流转74亩土地,一直发展到现在共流转600亩土地,通过种植小麦玉米逐步改良土壤,使原来的碱性土地被改良成适合种植丹参、黄芩等中药材的土地,今年他开始种植丹参,第一批种植120亩,后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种植规模调整。
  当天,丹参种植技术员林冬梅介绍,丹参富含丹参酮,作为强壮性通经剂,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药用功能,目前药业公司大量收购,新鲜丹参每公斤4元,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而成本投入方面,每亩地用苗8000株至1.2万株,约50公斤,今年每公斤8元,比往年的每公斤18元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其他人工、机械、肥料和盖膜等成本,每亩地成本不高于2000元,好处是6月初可以在覆盖丹参地膜两边单趟复合种植玉米,每亩地种植4000棵,预计能收500公斤左右,这样算来除去各项投入,每亩地纯收入超过5000元,收益非常明显。
  目前,李红军种植的500亩小麦和120亩丹参需常年雇附近村十几个人劳作,每天支付每人70元至120元,解决了他们的家门口就业问题。“我家种植了20亩小麦,现在都是机械收、机械种,平日里大多时间都在李红军这边务工,每年增收三四万元。”已经在该基地务工多年的村民吴洪河说。
  说起下步打算,李红军表示,山东出产的丹参所含丹参酮比其他地方高,很受大型药企欢迎,目前已有药企前来洽谈,并提供技术、丹参苗和其他生产资料,销路不愁、利润可观。下一步,他还要在前皂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建设中药材初加工车间,继续带动村民务工增收,同时让村集体和原宅基地户主都有收入。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