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平讯(通讯员 李蓓蓓报道)4月4日清明节当天,在邹平市明集镇西闸村的公益墓园内,村民李女士将一束菊花轻轻放在父亲的墓碑前。“新时代就应该倡树文明新风尚,过去上坟要烧纸、摆宴,现在一束鲜花就够了。”她指着墓碑旁新栽的柏树说,“老人走得安心,我们也心安。”
据了解,西闸村公益墓园始建于1972年,曾因年久失修面临窘境:坟头杂乱无章,祭祀曾引发过山火,传统丧葬仪式要摆3天流水席,“一个丧事花掉半年收入”的传统陋习让村民们苦不堪言。2017年,西闸村以深化殡葬改革为契机,将30亩老墓园改造为园林式公墓,不仅解决了800余个老旧坟墓的安置问题,而且成为当地深化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
该村党支部书记孙文波介绍,2017年,在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后,经村“两委”反复研究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对原有公墓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公墓单穴占地面积不超过0.5平方米,双穴不超0.8平方米,仅用14.7亩土地就安置了1765座双穴和46座多穴墓位,墓园容积率提升3倍,入选“山东省首批节地生态安葬试点”。
“过去丧事比的是谁家席面大、花圈多,晚辈们跪着迎客3天,膝盖都肿了。”孙文波介绍,在推进墓园硬件改造的同时,该村着手进行移风易俗软环境建设,选定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好的村民组成红白理事会,孙文波任会长。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入户做好移风易俗宣传工作,用“五个一”追思礼代替大操大办。“我们推行‘当天火化当天安葬’新模式,丧事简化为1天甚至半天,全部仪式在公墓告别厅完成。”孙文波表示,红白理事会全程指导丧事办理,取消各类招待,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又大大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李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去年在理事会的帮助下,父亲的丧事既庄重又简朴,花费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据统计,改革后村民平均丧葬费用下降60%以上,火化率和生态安葬率均达100%。
在公墓管理办公室,笔者还看到一本厚厚的登记簿,详细记录着每一位安葬者的信息。在公墓管理方面,该村实行“一墓一档”精细化管理,严禁提前选位、私下转让。每年清明节,该村还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引导群众文明扫墓。孙文波说:“现在大家都自觉带鲜花祭扫,既环保又安全,移风易俗文明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村民,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