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8日
清廉建设不是“成本项”而是“效益源”
博兴县人民医院探索“廉洁力-服务力-竞争力”正向转化路径,以“清廉医院”建设破局高质量发展困境
文章字数:1,453
  本报记者董锋磊通讯员胡蕾
  县域公立医院是基层人民群众身边的健康守护者。伴随医疗领域反腐进入“深水区”,县域公立医院不断探索清廉医院建设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
  近年来,博兴县人民医院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夏荷清廉行动”和“春风服务行动”为抓手,通过制度建设固本、文化浸润塑魂、价值观引领聚力,构建起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的医疗新生态,探索出“廉洁力-服务力-竞争力”的正向转化路径,成为滨州市乃至全省清廉医院建设示范标杆。
  清廉建设带来“效益源”
  先看一组数据:
  2024年,博兴县人民医院患者入院人数比2023年增加2651人次,医疗耗材却比2023年减少了1000多万元,下降16.87%;药品消耗成本减少1700万元,下降19.28%。
  可以说,该院实现了降本增效的巨大转变,服务患者人数提升了,关键性耗材和药品使用下降了。
  “一增双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博兴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重症医学科主任谢春杰向记者展示了两个例子:在最近一期2025年2月第三批医院耗材招标中,两款心脑血管支架的采购单价分别从31000元和8995元,降至单价6000元和1080元,降价幅度达数倍。
  “耗材成本的下降,首先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反映到患者身上就是看病成本的下降,让更多的人看得起心脑血管的病,更多患者得到了救助。”谢春杰解释耗材成本下降背后的重大意义。
  实际上,自2023年6月以来,博兴县人民医院积极推行“夏荷清廉行动”,对于关键的耗材、设备、药品采购,进行重大制度改革,在积极落实国家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政策外,对医院招采流程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架构设计,促成了今天提质向新、降本增效的良好结果。
  制度建设打散“腐败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疗领域腐败案例中,无论是医疗耗材还是设备采购,很大程度是由掌握了话语权的科室主任或院长“说了算”。说到底,这是“医疗权力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滋生医疗腐败的根源之一。
  为根治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医疗腐败的情况,博兴县人民医院通过设立招标采购办公室,设定招标采购规范化流程,将“集中”起来的权力“打散”,堵住“走关系”“找后门”的路。
  以采购医疗装备为例,相关科室首先提出采购申请,上报医院装备委员会;然后,委员会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再交给招标采购办公室,进行完全市场化比价招采;最后,经医院党委会和院委会合同审核,签订采购合同,完成设备采购。
  值得一提的是,装备委员会会聘请第三方专家,市场化比价招投标则通过博兴县政府公共招投标平台,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整个采购过程,会经历多个流程的审核把关,尽可能减少个人因素对采购的过度影响。”医院招标采购办公室主任高波介绍。
  医院还对招采的设备、耗材和药品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做好维护,提升使用效率和效能。
  自“夏荷清廉行动”启动以来,该院针对药品采购、耗材使用、基建工程等8个高风险领域,制定《重点环节动态监控办法》等23项制度。制度建设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对于这一点,患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医院的药贩子少了,墙上的制度多了。”
  文化建设铸起“医者魂”
  今年2月28日,在2025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医院印发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理念,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秉持仁心妙术,排除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干扰,以良知、良心对待广大患者,为天下苍生解除病痛。
  “一手拿着计算器,一手拿着手术刀,是看不好病的。我们需要的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白衣战士。”医院党委书记杨耀同表示。医院进行清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医生的服务能力,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这需要唤醒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
  (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