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静涵 报道)今年,市发改委将围绕“113388”工作体系,注重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同步提升,突出扩充总量与提升质效、补齐短板与锻造长板、融合发展与优化业态、市县联动与部门协同“四个统筹”,大力实施“八大攻坚行动”,加快提升服务业贡献度。
抓好市场主体培育
培育龙头。筛选一批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年内计划培育龙头企业100家。
挖掘增量。用好税务数据、五经普数据和行业企业名录库等资源,建立“种子”和“准规上”企业库,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确保年内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0家以上。
优化存量。高度关注在库企业运行,加大政策资源的倾斜力度,逐企跟踪服务、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做优做强。
抓好项目载体
重谋划。积极谋划和培育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对纳入省市县重点项目库的102个服务业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力促尽早建成达效,择优及时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观摩。
重保障。对入选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的项目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加强服务业项目的谋划、储备、招引、培育,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级盘子,获得资金支持。
重示范。坚持规划先行、组团带动、项目支撑,立足产业实际,谋划推出一批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示范园区、载体平台,全市各类省级载体达到30家以上。
抓好能级提升
把生产性服务业摆上突出位置,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发展物流仓储、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三产业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业务回流,年内组建一批限上、规上服务业企业。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旅、智慧康养、数字创意等业态,大力发展“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性服务业,拓展服务增值空间。
抓好服务保障
强化政策激励,制定落实《滨州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管理及实施细则(试行)》,发挥3000万元奖励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服务业挖潜增效、高质量发展。
强化机制赋能,针对服务业涉及领域多、行业广的实际,制定落实《滨州市服务业发展“123”工作推进体系》,实行“1+14+N”工作机制,14个行业成立工作专班,注重市县一体,统筹联动,抓实精细调度、协商推进、督导通报,确保服务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