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振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中,滨城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蹚出一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之路,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成为推动区域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传承乡土文化的关键力量。
滨城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将产业兴旺作为发展基石,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及农村电商等产业;将生态宜居作为重要支撑,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将乡风文明作为精神动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与淳朴民风;将治理有效作为制度保障,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将生活富裕作为最终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共享发展成果。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基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资源禀赋的独特性、经济基础的多样性和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各展其长”。滨城区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生态循环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秦皇台乡的福哲思蘑菇种植基地,以推动打造乡村振兴滨州特色“齐鲁样板”为己任,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延伸做强产业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全力推动产业扩规、补链、提质、增效。基地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功培育多个畅销省内外的食用菌品种,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滨州明盛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作为秦皇台乡牛肉养殖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开拓以繁育、育肥、分割、熟食深加工、餐饮连锁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公司养殖的安格斯黑牛、杂交和牛等高端肉牛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新建的两万平方米标准化后期育肥牛舍已投入使用,有效保障了肉牛的品质。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方面,杨柳雪镇依托科技赋能农业,打造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建成21个鱼菜菌共生标准化模块,系统融合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农技模式,达到“0土壤、0化肥、0农药、0营养液、0污染、0排放”的生产条件,配套集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于一体的数字平台,配备感应器、动态跟踪球机等检测控制设备,每天每个模块可采集数据1.7万次,可实现种养全流程监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和数字化防控。这一系统实现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降低成本,为滨城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乡村研学助力农村发展
在乡村振兴时代浪潮中,乡村研学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正逐渐成为滨城区农村特色发展的强劲动力。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育的广阔平台,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位于全国文明村杨柳雪村,建有怀周祠、怀周广场、村史馆、初心园等,记录了周恩来总理风范与“全国棉区的一面红旗”的红色历史,累计接待省内外各级党组织5772个、党员11.9万余名,普通访客量突破35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河湖镇王素先村,近年来积极探索乡村研学发展路径,成效显著。该村挖掘本土乡村特色,整合乡村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发动村内民俗技艺手艺人,打造出风格各异的乡村研学项目,让课堂从城市教室延伸至乡村农户家中,“妗子面火烧”“大表哥摔泥巴”“王大爷烙葫芦”等多个主题项目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体验。
王素先村采取政府主导、组织带动、企业和村民积极参与的模式,以“小成本、大收益”“小模式、大带动”“小课堂、大作用”为显著特点,打造多元化研学基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育,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未来,滨城区乡村研学有望朝着多元化、专业化、品牌化迈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文旅融合绘就发展新画卷
文旅融合,已然成为滨城区农村特色发展的夺目亮点。滨城区巧妙整合乡村自然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景点、发扬传承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梁才街道张王村黄金梨采摘园,依靠黄河岸边肥沃土地,大力发展600余亩梨园产业。黄金梨成熟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配套的农家乐、农产品展销,让游客全方位感受乡村魅力,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这些景点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杨柳雪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西辛庄村,依托30余年果蔬种植历史,连续6年举办“田园风光果香辛庄”采摘节,成为滨城区农文旅融合的新名片。每年6月,村内300余个大棚迎来丰收季,葡萄、西红柿、黄瓜等各类果蔬挂满枝头,游客可参与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等活动,还能品尝地道农家宴、购买特色农产品。
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滨城区不忘深挖文化内涵,依托杜受田故居、滨州古城遗址等历史资源,打造乡村历史文化旅游区。杜受田故居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等多项荣誉,游客可以在此领略明清鲁北建筑风格,感悟杜氏家风;三河湖镇小王村以“鲁北渔村”“农耕民俗”为核心,建设渔家客栈等项目,举办“渔文化节”,游客可从中沉浸式体验当地渔家风情。
滨城区通过文旅融合,为乡村旅游赋予灵魂,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与吸引力,从独特角度推进乡村振兴。
政策护航农村特色发展
滨城区将农村发展视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高瞻远瞩,全力推进,在政策与人才层面双管齐下,成效斐然。
政策保障方面,滨城区多管齐下,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筑牢根基。资金上,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2024年投入数千万元,对新建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乡村旅游项目给予财政补贴,降低投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惠农贷”“乡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畅通融资渠道。土地规划向农村特色产业倾斜,优先保障用地指标,简化审批流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税收政策重点为产业减负,对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及农村电商企业给予减免优惠,增强市场竞争力。一系列政策的保障,促使农村特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节节攀升,吸引众多社会资本投身其中。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农业高素质人才支撑。“第一书记”深入乡村,市委老干部局派驻西辛庄村的“第一书记”王云霞带领村“两委”成员四处考察学习,利用帮扶资金建成羊肚菌冬暖式大棚,带动周边百余人就业。技术专家扎根田间,为富硒西瓜种植等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助力产业升级。返乡创业人员如董玲红,带回先进理念与技术,经营雨昂生态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各方人才汇聚滨城,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助力滨城区农村特色发展稳步迈向新高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滨城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各镇街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打造共富产业示范点。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宣扬各地特色文化,扶持乡土文化人才,实施乡土文化产业的保护工程,促进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规模项目建设,坚定发展循环生态产业是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人才培育方面,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发展机制,吸引人才继续扎根乡村。滨城区将持续优化政策,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好实事,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滨城区将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步迈进,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文明蔚然成风,治理更加高效有序,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聚力谱写乡村特色发展的新篇章。(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