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6日
学者成瓘
侯玉杰
文章字数:2,634
  成瓘(1763年-1841年),字肃中,号篛园,晚年又号古稀迂叟,清朝训诂考据学者,代表性著作《篛园日札》。他曾经受济南知府王赠芳、邹平知县李琼林邀请修撰《济南府志》《邹平县志》。他9次进京参加会试不第,以读书、治学、教书、修志终其一生。
  一、成瓘生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成瓘出生于邹平县城内的一个世家大户,后搬迁至城南郭庄。其先祖成己,考取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曾任雄县知县、固原州知州。其后,连续数代科甲鼎盛。他的祖父成兆丰在其出生之年会试中榜,因为母亲去世,回乡守孝,1768年任高唐州学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补殿试,成为进士,仍回高唐州任学正,曾参与编修《东昌府志》,有《竹斋集》。其父亲亦是秀才,有三子,成瓘居长。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成瓘17岁考取秀才。21岁时,他在家乡长白山中的富相山结文会,会中长者皆宿老,作为晚辈,他读书十分刻苦,“自愧技不如人,又耻甘居人下,多取前辈文稿,字字穷思。凡所用思路之法,分头开列以为之经,所用笔路之法,亦分头开列以为之纬。本不惜力不惮劳,多方揣测,日将夕,心辄怔忡不可支,急和衣就床卧,天明始苏,起复理业。”他做功课十分扎实,给自己的读书法取名“蠢子法”。他“念功须踏实,空思无益,皆取前辈成文,摘录其思路笔路之实迹,详注各条下,不时检阅,自名之曰‘蠢子法’。”虽然苦读,却屡考不中,他不得不边教书谋生,边继续备考。嘉庆六年(1801年),成瓘39岁,第12次入场才考取举人,并得到主考刘凤诰、副主考叶继雯的垂青。叶继雯邀请他辅助修辑《会典》,成瓘饱览群书,受益良多。在两位恩师的指导下,成瓘文名渐起,却依旧科场屡屡失利,最终放弃仕途,投身古籍,潜心经史,终成一代训诂考据学大家。
  道光四年(1824年),他被其亲家、江西建昌府知府、长山县人李本榆聘请为家塾教师,后来又到江西教其长孙,也是他的外孙。直到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成瓘因事短暂返回故里。山东按察使李文耕曾经担任过邹平知县,派他恢复富相山至圣祠,成瓘则提出恢复玉泉义学,得到支持。当年,成瓘再赴江西继续做家庭教师。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返回山东,玉泉义学也告竣。
  玉泉义学是成瓘自己筹措资金建设的学舍,位于富相山前,成瓘在学舍中讲学,不仅免费,还为学舍安排教学资源。
  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受济南知府王赠芳邀请,与弟弟成琅一同编修《济南府志》。历时三年,稿成后返回家乡。此后,成瓘居家着手整理自己的书稿。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成瓘病逝于家,享年79岁,葬在邹平城南的柳泉村。
  成瓘是清朝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在经学、文字考古学、史学、算学、医学诸领域钻研颇深,他尤醉心于考据学,在学术史上有一定地位。民国《邹平县志》评价他:“抗心古籍,别有以自立,乃益上下群籍,殚精研榷,掇拾前人漏义,略其苛细,第辨论其得失之大者,著《篛园日札》,注经证史,抗衡先儒。周髀之径隅,方舆之沿革,以及方术杂家,无义不搜,无疑不析。”
  成瓘对自己是很不满意的,他感觉愧对家族、愧对先人,特别是辜负了祖父成兆丰对自己“读书起家”的期望。其祖父因为爱竹,取号竹斋,成瓘便“因号蒻园,蒻者,弱也。”他自号“蒻园”,意蕴上承继竹斋,发音上“篛”“蒻”相同,表达了不及祖父的忧伤和羞愧,但多数文献均作“篛园”。晚年号古稀迂叟也是对自己一生不满的体现,“至晚年,自置玉泉书院于富相山前,设教其中,又自号古稀迂叟。”他自己解释说:“余本山东布衣,浮华世味,半生未能,淡饭粗茶,一生本分。今年逾七十矣,不能为狂,不能为狷。道家虚无,既非余所尚,佛家寂灭,亦非余所知。满肚皮不合时宜,又不能为愿,人非迂而何?自定为号焉。”
  二、撰写《篛园日札》
  成瓘未及成年便考取秀才,可谓少年得志,其后,科场不利。他不甘老死场屋,曾说:“人当抗心古籍,别有以自立,何至老死八股中!”他青年时期立志做学问,采用“蠢子法”研究经史,至嘉庆九年(1804年),他42岁时,《篛园日札》已经成稿,与著名学者俞正燮相会济南,遂委托他作序。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75岁时,感觉自己可能一病不起,遂着手重新整理《篛园日札》,历时3年有余。《篛园日札》是一部学术笔记,是作者耗时40余年而成的学术结晶。有《篛园日札》八册,横跨经、史、子三类,包括经、史、地理、器物、校勘、训诂、文字、音韵、中医、算术等多方面;《续札》四册,包括《修志纪略》一册、《济南四征录》二册、《邹平耆旧纪》一册;《余札》两册。
  成瓘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得到同时代考据大家们的推崇。俞正燮与其“出同车,入同砚席”,他谦虚地说:“学力疏散,又饥驱失业,视古书不能通者,即置之不复思,偶有疑,惟篛园是质。”俞正燮认为成瓘在《尚书》研究方面用功最深,可以补正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缺失。他对地理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可以补正胡渭《禹贡锥指》的缺失,特别是对古济水、大清河、漯渠、洚渠、黄河故道的考证令人佩服。
  成瓘《篛园日札》中的《岐阳石鼓辨证》是其学术精华之作。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刻在10个鼓形石上的篆书,这些铭文被称作“石鼓文”。直至唐朝,这些石鼓一直被委弃在陕西凤翔,因其地在岐山之阳,故称“岐阳石鼓”。后世人们对“石鼓文”多有考证和研究,但莫衷一是。成瓘详加考据,把石鼓文产生的年代推定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得到认可。俞正燮说:“推石鼓为太武时物,其地合,其人合,其事合,其日合,其字画合。”
  三、编修《济南府志》
  成瓘的弟弟成琅,嘉庆七年(1802年)举人,他同样嗜古好学,与瓘齐名,世称“邹平二成”,有《锄经摭记》。道光十三年(1833年),济南知府王赠芳邀请兄弟二人至省城济南编修《济南府志》,志书未成,王赠芳升职离去,特意嘱咐成瓘兄弟专心志书。兄弟二人不负委托,历时两年多,完成任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该志刊刻出版,共72卷,180余万字,与前代康熙《济南府志》相比,体例更为充实完备,目类设置更为细致合理,资料更加丰富翔实,得到后人的赞许和重视。
  四、《邹平县志》及其他
  嘉庆八年(1803年),成瓘受邹平知县李琼林聘请续订《邹平县志》。晚年,他又重新进行了订正和补充。成瓘精于算术,对《周脾算经》及汉代尺度权量都有研究和阐述。他对医学也有研究,著有《篛园医说》《篛园医说续编》《长沙伤寒新编新测》《金匮要略新编新测》等。他整理了家族先人的著作,有《成氏丛书》。
  成瓘与弟弟成琅皆为邹平名流,他们去世后,都被县人呈请入祀乡贤祠。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