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完善制度,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规范化。建立志愿服务党建指导工作制度,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动态管理。在区委社会工作部的统筹规划下,建立起区委社会工作部统筹规划、区直单位主管、区志愿服务中心推进的分类分级管理服务制度,通过实行党建指导、重大志愿服务活动备案、档案化管理制度、信息宣传备案管理制度,加大对志愿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有效推进志愿服务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实现项目服务、人财物资源、激励保障、监督管理、志愿文化等精准化匹配与推送,促进全区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项目运作,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品牌化。立足于志愿组织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育和项目扶持力度。相关单位将志愿服务培训制度化,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政治素养和知识技能;深化拓展志愿服务项目资金筹措渠道,发动驻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通过购买、委托、捐赠、资助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着重培育开发一批灵活多样、便民利民、群众认同度高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满足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激励保障,促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常态化。沾化区认真落实《山东省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试行)》,对本年度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进行向上举荐,定期评选表彰,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沾化区探索建立三个联通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抓创新,即志愿服务组织综合评价体系联通志愿服务资源整合,让评估情况转化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各界资助以及落实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联通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将志愿服务组织守信情况纳入社会组织诚信指标体系,给失信者以惩戒,让守信者得实惠;志愿服务积分“储蓄银行”制度联通多渠道志愿服务汇聚与回馈,线上注册和线下公益志愿服务统一标准兑换积分,让“星级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后,能优先接受志愿服务回馈。
根据需求、精准服务,建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联动沾化模式
“这是我们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民生综合保险保单,请您收好。这份保险由村集体出钱为乡里所有的百姓购买,住院报销后个人花费在2万元以上的还能再报销70%。这个是连心卡,您有任何困难都可以随时联系我……”春节过后,利国乡“枣乡管家”志愿者们就开始忙着走访入户送保单。“现在我们只要有需要解决的事情,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就会及时出现在家门口,为我们解决实际难题。”利国乡利国社区居民孙士周说。
如何广泛组织各类志愿服务队参与矛盾调处、民情联络、文明教化等服务,帮助调解大事小情,有效促进基层和谐稳定,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沾化区通过探索建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融合模式,相关单位依托各乡镇(街道、海防)社会事务办公室,大力提升社工服务与志愿服务的适配度和融合度,进一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引导基层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精确提供暖心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做到有诉必应、有应必行、有行必果,有效提升治理和服务效能。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融合模式下,沾化区进一步扩充社区管理服务范围,推动政策宣传类、文化惠民类、民生服务类等12方面专业社工服务深度融合志愿服务资源下沉至社区,设计导览清晰、指引明白的“办事流程图”,实现102项政务服务可家门口办理。推进“网格化+信息化”体制建设,构建常态化线下走访、信息化“码”上服务的“服务圈”。线下以高密度小区5-6栋楼、低密度小区为单元精细划分N个小网格,统一编号赋码,进一步细化“枣乡管家”志愿服务地理范围;线上以志愿服务热线、微信小程序为纽带,搭建“诉求收集—任务派发—办理反馈—居民点评—考核问效”五步闭环流程,实现居民有所呼、码上有所应、服务有所为。动员“枣乡管家”做好“巡、访、帮、引”工作,搭建社区服务“志愿群”。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持续推进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建设,逐步完善义务理发、健康义诊、帮办代办等40多种志愿服务形式,推动志愿服务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群”。明确居民志愿服务需求“置顶”各社区工作群,动员引导社区居民认领“微心愿”,播撒“微爱心”,获取“微积分”,合力搭建志愿服务“互助群”。
沾化区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均组织成立了“枣乡管家”社区综合志愿服务队,组建由1名专业社工、2名社区工作者,再加上6-7名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先后培育开发了“沾心安·三课夜校”“闺女来了”“070勇敢者行动”“银映枣乡”“爱心妈妈·向阳花开”“志力童行”“知心e线牵”等一批灵活多样、便民便利、群众认同度高的志愿服务品牌。2024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
沾化区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构建“1+14+1+N”体系,打造“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沾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共同体工作模式的实践证明,新时代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党组织民生服务改善的有效补充。“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拓展了社会工作的广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展广泛化、个性化、菜单式志愿服务,实现了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让志愿服务汇聚民力、惠及民生、温暖民心;拓展了社会工作深度,通过感染、带动更多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凝聚起广大群众的磅礴力量,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