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4日
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联动 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沾化探索打造新时代志愿服务共同体纪实
文章字数:1,123
  本报记者李红军郭刚 通讯员李潇睿
  近日,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沾化区下洼镇一座冬枣棉被大棚内,一场针对开春枣树管理的志愿服务“田间课堂”火热开讲——“枣乡管家”刘荣昌手持修剪工具,向围拢在身边的50余名枣农演示春季管理要领:“棉被大棚白天控温要稳定在25℃以下,夜间不低于10℃,要及时进行刮树皮、清园等工作,清理越冬病虫,做好枣枝修剪,为冬枣丰收打好基础。”“往年总担心剪枝不到位、水肥跟不上,有了‘枣乡管家’及时手把手指导,细致得连有机肥和清水的配比都帮忙算得清清楚楚,咱老百姓枣树管理再也不用担心了。”一位枣农感慨道。
  “今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全区共组织开展“惠民生·暖民心”系列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次,内容涉及走访慰问、代办代购、冬枣管理、纠纷调处、帮教帮扶、心理咨询、平安建设、应急安全主题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根据群众需求,采取群众点单、志愿认领方式,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切实将志愿服务的温暖阳光照进群众心坎里,是这次集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不同于以往的明显特点。”沾化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明介绍,“这是沾化区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构建‘1+14+1+N’体系,倾力打造‘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沾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共同体工作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党建统领、握指成拳,创建“1+14+1+N”志愿服务体系
  在纵深推进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沾化区通过调研发现原先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队伍专业素质不高、服务与需求不对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沾化区委社会工作部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遵循市委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凝心聚力工程“1233”工作思路,创新构建起了“党建统领、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1+14+1+N”体系(坚持“1”个统筹规划、“14”家主管单位、“1”个服务中心、“N”家志愿服务组织,共同参与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通过开展广泛化、个性化、菜单式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凝聚起汇聚民力、惠及民生、温暖民心的磅礴力量。
  党建引领,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化。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建统筹在志愿服务中的引领功能,发挥14家主管单位组织成立的17支志愿服务队,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7支志愿服务队,8.4万余人的志愿服务力量,组建成立沾化区志愿服务中心,在指导推动本领域、本系统、本单位志愿服务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医务、救援、心理辅导、文化、科技、体育、法律咨询等各类组织和具备专业技术特长群体的优势资源力量,发挥区志愿服务中心的交流服务平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机融合,形成志愿服务“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和服务格局。
  (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