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0日
刘庆水:
参与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基地建设
本报记者刘清春实习生刘柏赫
文章字数:2,010



  日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因病离世,举国悲伤的同时,我们不禁回想这一国之重器的发展史。可能您不知道:在咱身边,就有滨州人见证、参与过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基地的建设。
  有位老人,叫刘庆水,今年73岁,党龄48年。他曾是北海舰队的一名军人,返乡后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他创造了当地若干次“第一”,在时代洪流中镌刻下共产党员的初心印记。
  今天,我们走进博兴县锦秋街道西闸村,听一听刘庆水与“长征一号”的故事。
  入伍北海舰队,有幸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基地建设服务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彼时,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泽东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试航。1974年8月1日,“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长征一号”入列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各种技战术试验逐步展开。
  就在1970年,西闸村15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经过严格选拔,18岁的刘庆水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文化基础脱颖而出,成为全村唯一入选北海舰队的新兵。刘庆水在北海舰队某部队服役6年,经历了严格军事训练,参与基地建设,保卫国家海上安全。
  公开资料显示:北海舰队潜艇基地组建以来,极大提升了深海作战性能,提高了中国海基战略威慑力量,连续半个世纪守护核安全,从未发生过核事故。半个世纪以来,以该核潜艇基地为代表的中国海军核潜艇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托举起了威慑强敌、反对霸权的海上核盾牌。
  “那时候,就想跟着党走,为了保家卫国,哪怕吃再多苦,内心也是满足的。”回忆起当年情景,刘庆水老人眼里闪着光。
  在他看来,部队首先是个大学校。
  在部队机务队,他白天学习使用拖拉机、柴油机等生产工具,学习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学习翻砂铸造工艺(即用黏土粘结砂作造型材料生产铸件);夜晚挑灯研读《毛泽东选集》,完成了从农民到军人的蜕变。
  1975年,因学习、劳动、团结方面表现突出,他被组织发展为共产党员。
  手里没一分钱,靠着贷款借款买拖拉机,带头走上致富路
  1976年退伍返乡,刘庆水带着在部队炼就的“一身武艺”,准备大展拳脚。
  他是全村第一个农机手——面对集体化生产模式转型,他代表西闸村参加博兴县第九期拖拉机培训班,率先考取拖拉机驾驶证,并到湖滨农机站实习。驾驶“铁牛”驰骋在广袤田野,他成为全村首个持证农机手。
  他在全村率先购买拖拉机——1978年结婚时,他欠债800元。摆脱贫穷,是摆在他面前的严峻课题。1983年,西闸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进一步激发了全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更释放了刘庆水的手脚。
  1986年,手里没一分钱,他居然是全村第一批购买拖拉机的人。咋做到的?
  \"那时候,花费6300元买拖拉机,其中到北镇贷款4000元,剩下的2300元是四处跟亲戚借的。那段日子是挺难,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回忆往事,刘庆水语气淡然。实际上,这笔贷款、这些借款,在当时是惊人的数字。
  他哪来的勇气、自信,可以快速还清贷款、借款?
  这来自一种不服输的性格,来自他对改革开放农村新政策的信心,也来自部队锻炼的眼界和胸襟。
  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日没夜地干,夜里挑灯干,土地不负人,汗水不负人,两年半时间,他就还清了全部贷款和借款。
  两年半还清贷款借款,让刘庆水成了乡村榜样。跟着学习,越来越多的村民敢于投入、敢于借贷,购买农业生产工具,推动西闸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机械化示范村。
  年岁渐大,刘庆水在村里率先想到养老问题,积极参保,又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带动邻居们参保,减轻子女养老压力。
  退还承包地,参与农村防火、景区保洁,喜看麻大湖游人如织
  作为一名老党员,刘庆水用实际行动感染、带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日子好了,刘庆水认为,首先要投资教育。他咬牙拿出全家积蓄甚至举债,花费6300元支持儿子完成高中学业。这在当时农村,是“赔本买卖”。但在刘庆水看来,自己仅有四年读书经历,这极大限制了他的成长发展。而子孙的学业,将是国家的需要、家庭的希望。后来,孙女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他鼓励其继续考研深造。“能看到孩子们成才,我这辈子值了。”刘庆水言语间满是欣慰。
  2001年,刘庆水带头承包了3.5亩集体耕地,种植了桃树、苹果树、杏树、白菜、辣椒、棉花等经济作物,享受着丰收的喜悦。2013年底,山东麻大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号角吹响。刘庆水发现,他家的3.5亩承包地就在公园规划内,因而主动将土地经营权还给村集体。如今,果园变身生态园,刘庆水看到游人如织的景象乐在其中。
  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他仍坚持每天巡村护路,参与农田防火、麻大湖景区垃圾清理。在书桌上,他摆放着一摞书籍,有《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他每天翻看,充实自己的同时,也给子孙们作示范,建设书香家庭。
  麻大湖畔、西闸村村口,一尊石牛雕像静静伫立,夕阳西下,影子渐渐拉长。从青丝到白发,刘庆水用半个世纪的平凡坚守,诠释了一个普通党员的初心与奋斗。
  一排右二为刘庆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