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驯,字致道,邹平人,生活在元朝初期。贾驯的祖父贾福,父亲贾友。贾友是一位忠厚长者,曾有邻居朋友的夫人年老寡居,将银两托付他保存,自己到他县探亲,过了十余年,当老人归来时,贾友将委托的物品归还,连包袱的结扣都纹丝不动。他还曾让染坊染色一捆丝带,等到取回家时,才发现多了许多,他急忙返回,送还原物,换回自己的。
贾驯的仕途是从做负责刑狱事务的吏员开始的。元世祖忽必烈刚继位的初年,朝廷中有许多的贪官污吏当权,他们特别仇恨御史台的正直官员。担任山东提刑副使的李唐卿疾恶如仇,因此,被正使诬陷。他们上串下联,和朝廷的奸人互相勾结,把李唐卿等数十名正直的官员一并牵连,欲加以杀害。虽然贾驯位卑职小,但是,作为直接分管此事的小吏,他秉公执法,决不枉改证词,陷害他人。每次上书,他都据实汇报。奸臣们用尽办法私下里贿赂他,让他篡改口供,贾驯不为所动。
由于贾驯德才兼备,逐步晋升为户部主事。他主持处理日常工作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得到上司的赏识,再晋升为兵部员外郎。当时,元朝正进行大规模的统一中国战争,京都附属的各个驿站,任务特别繁忙又非常紧急,一旦有失误就要被重罚,甚至要被杀头。可是,这些驿站的管理又非常的混乱,驿夫们疲于奔波,苦不堪言。贾驯奉命进行整治,经过调查发现,这些驿站的弊端主要是人员职责不明,苦乐不均。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而一旦出现纰漏,则多干者遭殃,反而是不干事者无责任。另外,就是薪酬太低,驿夫们生活艰难。找到了原因,贾驯对症下药,他制定规章,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均衡工作量,又奏请上司提高待遇,调动了驿夫们的积极性。任职期满,按规定要调走,数百名驿夫拦住宰相的车驾,哭喊着说:“贾员外要是调走了,我们这些人又要受苦了。”执意要留住贾驯。
贾驯的德行和才能打动了丞相。一天,元成宗在城南打猎,丞相将贾驯引见给皇帝,一番交谈后,皇帝当日就晋升他为郎中。第二年,再转工部郎中,加奉政大夫衔。工部主要分管基本建设,在这个岗位上,贾驯“精勤自励,凡百工五材之用,审曲面势之宜、久速之程、多寡之效,皆心规目度,蘼不曲当,吏弊无所滋。”他的出色工作能力深得同僚的肯定和上司的器重。元成宗下诏修成孔庙后,主管大臣专设“国学丞相”一职授予贾驯。贾驯笑答:“修建孔庙是朝廷教化天下之根本,我要专心负责地做成这个工程。”因为主持建设北京孔庙有功,晋升为工部侍郎。武宗继位(1308年),再晋升为工部尚书加少中大夫。
贾驯去世后,被安葬在故乡邹平青阳镇贾庄村南醴泉山下。贾驯有弟弟贾骐,字显道,曾经担任滨州税监。
贾驯给后人留下了两座不朽的建筑,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
第一,贾驯主持修建了北京国子监和孔庙。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元朝贵族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比汉族人更为迫切,在形式上也格外重视。元朝以前的朝代,太学里没有孔庙,也没有国学的说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就开始谋划在北京设立国子监和孔庙,开办国学。孔子庙即孔庙、庙学,是国家最高的学府,政府选拔著名的儒士作为庙学的学官,选拔官员子弟入学接受教育。建设孔庙是皇帝亲自抓的工程,也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基本建设工程。大德三年(1299年)春,朝廷开始规划和设计孔庙,大德六年正式动工,由丞相亲自挂帅,并委任贾驯专门负责此事,他“入理曹务,出营庙事,旦夕勤劬,无间风雨,寒暑已而,缔构宏丽,朝野瞻仰,咸谓驯有大功于斯文矣。”史书还称赞他:“心计指授,晨夕匪懈。”从大德三年到大德十年,他用了8年的时间奉命完成了北京的国子监和太学的建设任务。其间,不管酷暑严寒还是烈日炎炎,他坚守现场组织指挥,小到涂墙墁地、砍削木料,大到定桩打基、上梁覆瓦,他都亲自谋划,细致入微。竣工之后,贾驯还到处寻找和栽培树木,装点庙内院落,使之焕发出自然合一的气息。
第二,贾驯主持修建了邹平的范公祠。贾驯自幼生长在长白山下的青阳贾庄村,范仲淹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在主持修建国子监期间,他就积极倡议修建范公祠,并且带头捐款。大德四年(1300年)七月开始动工,来年春天落成,自此寺祠合一,佛、儒相映生辉。在建筑史上,醴泉寺和范公祠的建筑格局是非常独特的:醴泉寺坐南朝北,而范公祠坐北朝南,两者背向而建,这种建筑格局在建筑史上是不多见的。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