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5月7日
谷雨时节,盛放诗歌花朵
——第三届中国伏生诗会·谷雨同题诗大奖赛评委畅谈“伏生诗会”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
  谷雨时节,盛放诗歌花朵。“第三届中国伏生诗会·谷雨同题诗大奖赛”,于3月19日启动征稿、4月19日截稿、4月26日定评揭晓。
  4月26日晚,评奖结果揭晓后,记者采访了本届诗会的评委们。复评小组由6人组成,他们是:山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诗人戴小栋,滨州著名诗人赵雪松、王长征、许烟华、时培建,以及本报副总编、伏生诗会主要发起人王锋。这些评委同时都是历届伏生诗会的重要组织者。让我们看看各位评委是如何看待伏生诗会的。
  戴小栋:“伏生诗会已至三届,不易,祝愿滨州的这个文化品牌越办越亮。”
  赵雪松:“伏生诗会,是邹平市、韩店镇与滨州传媒集团通力合作的文化代表作。传媒集团带着深厚的文化情怀,鼓励旗下各媒体积极策划、参与各种富含创意的文化实践。相信有传媒集团的大力支持,我们滨州文学艺术界人士能够更好地立足滨州、放眼全国,提炼更多的滨州人文课题,助力滨州城市品牌打造。通过伏生诗会品牌的形成,我们要倡导滨州诗人形成诵读的习惯,让诗歌的声音飞翔起来!”
  王长征:“诗歌是一盏古老而常新的文化明灯。伏生诗会是一个季节与地理、历史与人文的美丽相遇,这是文化古树上开出了当代的文明新花。‘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尤其在全民战‘疫’的情况下,本届诗会是在汲取古老的智慧悲悯当下,赐予我们温暖。”
  王长征认为,如今互联网时代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通过这次诗会,全国诗人一起网上聚焦邹平、品读韩店,在古今典籍、新闻资料中条分缕析,倾听滨州的人文心跳。在他们的诗作中,出现了一些连滨州本地人都缺乏了解的细微地理知识,让评委们惊叹。在此基础上,诗会进一步擦亮了韩店乃至滨州的文化品牌,这给出了文化搭台、文旅融合的一个乡镇范本,给很多地方、很多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许烟华:“面对如此多的作品,我们进行了初评和终评,评委看到的只有作品和编号,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完全以作品质量说话,保证了最终奖项的公平、严谨。”
  许烟华认为,伏生故里、魅力滨州,这是一次穿越历史尘光的深情回望,是一次诗歌与人文的巧妙融合,是一次自然与情怀的悄然升华。
  王锋:“从《尚书》首篇得到了本届伏生诗会主题确立的灵感。谷雨,既是一个美好的节气,在伏生诗会中,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脉在时光隧道里源远流长、因因相袭的指代。以后每届伏生诗会的主题,都将从《尚书》中寻找从古代传承至今、内涵丰富的词根来确立。举办时间,就确定在每年的‘谷雨’。能够通过组织举办伏生诗会,传承《尚书》文脉、弘扬伏生精神、积淀本土文化、提升人文素质,是心之慰藉。”
  时培建:“从2018年到2020年,我已陪着伏生诗会走过了三届。本次诗会在一个月的征集中,有这么大范围、这么多的诗人踊跃参与,有如此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作品同题歌咏,真是让人欣喜。参与者中,有不少在全国颇有名气、很有实力的知名诗人,也有此前不知名但诗风新颖、见解独特的新诗人。其中,滨州投稿者有110人,队伍在扩大,作品质量较往年有很大提升。我们越来越感到,伏生诗会意义重大。”
  时培建说,伏生诗会大步成长,本届来稿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创下纪录。29个省市自治区、446人、1800多首诗,这些鲜亮的数字足以看出伏生诗会的影响力。伏生诗会必将为富强滨州建设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和文学动力。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