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为中心推进改革或实现发展,涉及的是改革的目的与发展的本质问题,体现的是对待改革发展的根本立场与根本态度,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方式方向与思路战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遵循。
一、把人民作为主体
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在改革中要把人当作主体,依靠人,亦即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注重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社会历史过程都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创造的,没有物质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一切,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的实践观点,明确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把“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的论点,称之为“历史哲学理论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强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也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的思想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之中。“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思想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改革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动力转换的关键时刻,传统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实施依赖于人的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必然趋势。所谓创新驱动,其实质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依靠人、解放人与开发人,充分释放人的创新激情、活力与能力。只有如此,科技的进步才有可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成为现实。在此意义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要求各级管理者和领导干部必须注重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与能力,确立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思维,充分激发潜藏于民众之中的磅礴智慧和无穷力量,充分发挥人才对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解决发展的活力问题。
二、把人民作为尺度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意味着要把人当作尺度,尊重人,亦即从现实的人出发,了解民情民意,以最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满足与真实感受评价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群众具有鲜活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权利主张与利益需要往往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内在要求,就此而言,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切实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需要与价值诉求。现实的人总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一定愿望与需要,处于特定分工与阶层、群体关系中的,所以,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意味着要深入了解现实社会的生产发展、分工状况,了解社会公众的现实需求与愿望,了解与生产发展相对应的各个阶层、群体的性质、特点、力量状况,了解整个社会结构状况。只有如此,才能在实际中有效地制定政策,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的思想才不会僵化。而要做到以上诸方面,领导干部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当作尺度,不仅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同时也要求领导干部在改革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从群众的评判中知得失,把人民的评价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认可与否及其程度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标准,努力赢得百姓的“口碑”,从而实现“群众满意”与“领导放心”的有机统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判断改革的生产力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16年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在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习近平的“两个是否”与“四个有利于”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指明了新起点新阶段上改革的方向,又提供了新起点新阶段上更为完善的改革评价标准。特别是获得感作为一个评判标准的提出尤其具有针对性。获得感是相对于不公平感与相对剥夺感而言的。这一新标准的提出超越了以往主要从经济方面评判改革成效的思维,体现了发展与公平的内在统一,突出了评判改革的大众心理维度。确实,尽管改革的评价标准众多,但所有方面的改革绩效最终必须落实到民众的实际权益满足与真实感受上才是合理的。
三、把人民作为目的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意味着要把人看作目的,为了人,亦即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切实维护人民的权益、努力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未来理想社会时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在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人们在发展上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人与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是高度和谐、利益共享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对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生活进行了诗意的描绘:“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利益的一致与共享、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普遍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理想社会的状态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对于共产党人的这一立场宗旨与价值追求,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将之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追求的简明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改革形势对之作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性诠释。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总书记就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念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正当利益需求是以公民权利的形式予以体现的,必须要通过法治予以保障。所以,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利。相应地,各级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则必须树立法治思维与公民权利思维,学会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障人民权益。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