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5月16日,全市2000年度工业经济运行先进单位、强化管理升级优胜企业及经营者表彰大会举行,对全面推进实施“工业兴市”和“追赶战略”进行了再发动、再动员、再部署。会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指施,全力推动一大批工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滨州由此拉开了工业大发展的序幕。
滨州企业群体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滨州传统工业散、小、弱的状况。2001年3月,成立了滨州魏桥科技工业园建设指挥部,在总指挥张波的带领下,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当时,这是滨州市历史上一次投资最大的工业建设项目,也是在滨州新城区开工的第一个科技工业项目。
滨魏工业园是魏桥创业集团响应“工业兴市”战略,实现自身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魏桥纺织从全国走向世界,实现世界第一的重要环节。随后,滨化集团、鲁北化工、京博集团、齐星集团、亚光集团、盟威集团、西王集团等一大批带动效应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推动滨州企业群百舸争流,进入数量急剧增长、规模快速膨胀、效益显著提升的阶段。
改革开放前,滨州工业跟全国一样,极为落后。不仅产品产量低,而且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84%。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撤地设市以来,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2001年5月16日,全市2000年度工业经济运行先进单位、强化管理升级优胜企业及经营者表彰大会强调:“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实施‘追赶战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工业兴市’的重要意义,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滨州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引发全市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首先归功于投资规模的增长拉动,滨州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首先得益于大投入大项目的引导驱动。大投入,大产出,最直接的结果是催生了滨州富有特色、生机勃勃的崭新工业体系。随着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优势产业异军突起,滨州工业经济用短短几年时间上演了盛况空前的华彩乐章。
传统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经济总量逐年增加,产业门类由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油盐化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支柱主业为主,发展到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信息、风力发电、光伏太阳能、飞机、船舶、电动汽车、数控机床、风电设备制造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工业兴市”战略的稳步推进,使滨州完成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加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的强劲发展,拉动了一产、推动了三产,使得滨州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增长。从全市三次产业构成、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税等变化数据不难看出,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引发全市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担当了滨州追赶超越的主力军。
随着产业比例不断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滨州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两区两圈”开发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引领,龙头带动,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深入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建设产业基地,培育新兴产业,扶持产业集群,构建起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高效生态的新型工业体系,构筑起了向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全力冲刺的新格局。
2001年3月,滨州魏桥科技工业园建设指挥部成立,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