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滨州网通讯员王洪磊
近年来,阳信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发展第一要务,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特色亮点不断彰显。
抓创新、促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今年,阳信县对102个项目进行筛选调整,择优进入县级优选项目库。16个项目入选市“4个100”新兴产业项目范围。新增8家市级工程实验室,全县总数达到12家。新增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1家,三阳翰墨文化园入选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库。
出台涉企财政政策,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积极落实《关于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截至目前,拨付资金1500万元,及时兑现科技创新、名牌创建、高质量发展等奖补资金。加大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力度,及时更新调整收费目录清单。聘请涉企收费监察员2名,建立涉企收费监察点5处。通过送政策上门,加强票据管理,实施动态监管,开展专项检查,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筹集资金3500万元,积极对接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拨付资金7800万元,支持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构建“3+5+10”新动能体系,促转型抓升级,破解要素瓶颈,坚持延链补链强链,逐步培育形成新型化工、高端铝材、绿色肉牛、电子信息、循环经济、地毯纺织、木器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涌现了滨阳燃化、京阳科技、汇宏新材料、泰和科技、鸿安、亿利源、长威电子、泰锐电子、龙福环能、瑞鑫地毯等一批品牌实力强、技术创新足、发展动力大的骨干企业,构筑了高效生态的产业体系,搭建起了跨越赶超、绿色崛起的“四梁八柱”。今年以来,万华绿色大家居产业园、光大国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广核畜禽粪污利用再生天然气、中瑞集团水落坡特色小镇、新华医疗器械牙科CT等一批好项目相继签约落地,为全县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注入了绿动能。
创特色、增活力,乡村振兴亮点纷呈
2018年,阳信成功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县,在全市率先编制印发《阳信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5个工作方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98.71%,土地流转面积累计28.18万亩,土地规模经营化率63.55%。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县域10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93%以上,在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民调测评中位列第二名。依托鸭梨、肉牛、民俗文化、地毯等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全力打造古典家具、鲁牛文化、瑞鑫地毯等特色小镇,积极探索生物质清洁取暖、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模式,获评中国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典型模式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经验做法受到《人民日报》的聚焦关注。今年,阳信县受邀参加了全国首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并作了“聚力三农、跨界融合”主题演讲,获得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阳信县将抓住用好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机遇,积极筹办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注重引智借力,谋划振兴路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511”战略,加快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规划编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闭链循环发展、农村赋能等方面,提升工作质效,发挥有力支撑,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阳信版本”。
抓龙头、创品牌,叫响中国“第一牛县”
8月12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发文公布2019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阳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该产业园以肉牛和青贮专用玉米两大特色产业为主导,按照“一核两区一带一基地”的结构进行布局,将积极推动“第一牛县”创建工作。
近年来,阳信县以“培育‘阳信牛肉’品牌、打造中国第一‘牛’县”为目标,按照“接二产连三产”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技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种养一体化扩大规模夯实一产、招才引智提升质量做强二产、科技文化引领服务业膨胀三产等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积极推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餐饮连锁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肉牛产业初步形成了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了畜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阳信县成为黄河三角洲肉牛开发产业带,全国优良畜种鲁西黄牛、渤海黑牛主产区,华北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先后被授予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全国“粮改饲”试点项目单位、“粮改饲”国家示范县等称号。
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阳信县大力支持鸿安、亿利源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延长皮革加工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狠抓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10月份将组织肉牛屠宰企业抱团参加山东省畜牧博览会,全力打造“阳信牛肉”整体品牌,推进“阳信牛肉”“阳信鲁西黄牛”“阳信渤海黑牛”3个地理标志的认证工作。
大力推进“粮改饲”“种养一体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发挥“粮改饲”专项资金作用,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或发展季节性订单农业,鼓励肉牛养殖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订单种植等形式,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收割”回收模式,开展肉牛产业精准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千牛万羊进山东,牛县牛企联内蒙”行动,鸿安、亿利源与科右中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明确建设及投资计划意向,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项目建设,建成存栏5万头优质有机肉牛养殖示范基地。
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创清洁取暖“阳信模式”
2017年以来,阳信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方地区农村群众清洁取暖的重要指示和国家能源战略,着眼统筹解决群众冬季清洁取暖、蓝天保卫战、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依托辖域内丰富的树枝、秸秆、牛粪等农林牧废弃资源,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分散式取暖、生物质燃料+锅炉机组分布式取暖、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等取暖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生物质清洁供暖改造试点,蹚出了一条低碳环保、生态循环、集约惠民的清洁取暖新路子。在2019中国(廊坊)农村清洁取暖高峰论坛暨清洁取暖县长论坛上,阳信县被评为中国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典型模式三个示范基地之一,成为全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先行者和践行者。
阳信县着眼长远,统筹布局,委托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高质量编制了《阳信县生物质清洁取暖总体规划》(2018—2021)。在规划布局上坚持以点带面,重点打造“一核、二区、七基地”,建设生物质清洁取暖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探索研制自主品牌高效低排新型炉具,构建“农户就地收集、企业就近加工、全域就地使用”阳信模式,实现生物质清洁取暖和电代煤、气代煤等多能互补的清洁取暖县域全覆盖,建成全国首个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示范县。
为进一步深化推广生物质清洁能源应用,按照中科院陶澍院士和河南农业大学张百良教授的建议,当前阳信正在积极探索以水暖炉为主的“厨房革命”,初步确定了18个生物质清洁取暖“厨房革命”精品村庄。8月4日,北京化工大学专家团队到阳信正式对接,奥地利kwb公司的生物质锅炉即将引入,一场以“厨房”为据点的农村新能源革命正在梨乡大地悄然上演。
提效能、优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月26日,阳信县召开了全县营商环境专题会议,对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全县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阳信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推行“容缺受理”,打通“最后一公里”,等到“最后一分钟”;县税务局推行“非接触式”办税,打造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第三方代办相补充、办税服务厅兜底的“四位一体”办税服务模式;县司法局深化公证“一次办好”,已办理各类公证983件,同比增长30%;县应急管理局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先行”专题讲座……
该县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瞄准营商环境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积极筹划编制《阳信县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攻坚重点,务求取得实效。完善营商服务平台,着眼对接国家、省、市政务一体化在线平台,7月15日全速启动“10+1”政务事项清单和实施清单梳理,目前完成实施清单发布数6223项,确保按时完成梳理任务,为全县“一网通办”改革奠定基石。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限、推行市场主体建议注销改革、实施“一网通办”服务、一次办好改革、帮办代办服务等措施,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
同时,出台招商引资有关激励政策,对项目按照投资额的5‰给予奖励,自开工之日起3年内依据对县财政贡献,第一、第二、第三年分别给予50%、30%、20%奖励。对引进的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50万元科研经费,引进的国家级、省级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一次性给予10万元人才津贴。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连续3年全部奖励企业。依托“智慧阳信”网上政务平台和县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容缺受理”“全程代办”“不见面审批”,提供“店小二”“保姆式”精准服务,打造效率最快、服务最优的一流营商环境。
阳信县举办“双招双引”重点项目暨重点建设工程集中开工仪式。
阳信县参展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阳信县水肥一体化农田大型自走式打药机进行植保作业。
阳信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推行“容缺受理”,为企业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